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作者: 悦读苑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06:32 被阅读10次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宝刀赠烈士,识货与卖家。

  第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城乡轰轰烈烈展开,程实老师在下乡调研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仍然感到忧虑。

许多老师反映:看课程标准教学思想跟了上去,看看教科书不知道该怎么教,再看看语文试卷就无所适从了。

程实老师解释说,课标是教学理念,是解决教什么?教科书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怎么教?试卷则体现得比较完美一些,是检测教的效果怎么样?

在一次乡镇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上,程实老师谈到了“弹性”教学。程实老师列举了两个教学案例。

谈到学生时,他说,教师必须清新地认识到:儿童尽管年龄还小,但他是个鲜活的个体,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思维,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一些离奇的想法。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尾椎骨之外,其他骨骼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学生们顺着老师的思路继续听讲时,一位学生问道:尾椎骨哪儿去了?现实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出现的频率还不少,同一班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同一个老师授课,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太一样,究其原因方法问题。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阅历不同,可允许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教师要因人而宜,分层善待,学生的个体表现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尊重、支持,师生才可进行合作对话,交流,教学相长。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谈到教材时,他说,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蓝本、例子。首先,教师要运用好教材的范例作用。选入小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一定的弹性。如小语课文中将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改为《矛与盾》,表面是题目的改变,实际则增加课文的弹性,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寓言内容及寓意,还要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出处,教师要设计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寓言内容给课文换个题目,从而引出“自相矛盾”。体现了弹性,这样做,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其三,延伸教学内容。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之物,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比如,可以让学生续写,续编。另外,拓展延伸会涉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咨询,走访。对学科的延伸中,有些课文可以跨学科学习,如歌词可以结合音乐课,文中插图可结合美术课。

一段时间过后,大家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现了程实老师的一篇短文《“自相矛盾”与“矛和盾”》。

(河南省林州市 张贵栓)

相关文章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宝刀赠烈士,识货与卖家。 第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城乡轰轰烈烈展开,程实老师在下乡调研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学习了...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五)

    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的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都在研究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程实老师的《教研札记》里可以看到他对“阅...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四)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 面对新情况,程实老师还是觉得需要深入研究一下“课标”。他对前后...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六)

    基础课程改革步步深入,小学语文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表现在教学策略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理性,教学理念更加超前,一道道...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七)

    这是一辆从太行山通往省城郑州的大巴车。 车厢内没有虚位,人员满满。有去郑大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的,有去郑州上学的,有去...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八)

    以阅读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改革,在太行山东麓,红旗渠畔迅速掀起。朗朗的读书声与哗哗的渠水声响彻林州大地,引起了各路...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九)

    一篇报道引起一场革命,一次报告赢得全场轰动,一节课又能引起什么? 李虹霞,齐鲁名师,统合教学法创始人。 林州剧院,...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二)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招考试开始了。 今年的7月7日,本地区的天气出现了罕见的热,据气象部门预报,这里的气温最高达40多...

  • 教研人在旅途(四十一)

    2011年2月19日《教育时报》的“管理周刊”刊登张志勇的评论《教育改革面临的三个“更加困难”》,文章指出:落实比...

  • 教研人在旅途(三十)

    教研员既要培训老师,又要接受培训。程实老师认为:培训主要是一次求证的过程。 他在天津师范大学参加国培时,曾任小学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研人在旅途(四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yu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