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罗不叫自己去”。
这句话里也有传统文化。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一个是至圣,一个是亚圣,都依命而逝,可见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通过这两个圣人的人生界限,来说明如果活到了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那就足矣,可以从容离开了。圣人不过如此哩!其中隐含着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追思。
一个人到了晚年,总喜欢总结自己一生,给自己一个说法。孔子一生可以说命运多舛,赍志而殁。他在晚年归纳自己的一生,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就是:“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的专家说这是“孔子年谱”或“一生学历”,仔细分析,这话委实有道理。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简历来盘点孔子一生。我们先了解他30岁以前的经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还有一个不太雅的绰号,叫孔老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过一场政治运动,把千年以来一直尊奉的孔圣人,戏称为“孔老二”,明显含有诋毁和耍弄的意味。
我们怎么知道孔子是排行老二呢?这里有个文化常识。古人兄弟姐妹排行,用伯仲叔季来表示,伯也可以称孟。也就是说,伯或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由此我们知道,哭倒长城的的孟姜女很有名,大家一定以为她姓孟,是孟姓人家的闺女,或者是孟姓人家的媳妇,都不对!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她是姜姓人家的大女儿。
殷末有两个贤人是亲兄弟,是孤竹国的两位公子,其父王亡故后,老大说弟弟比我贤正,应该由他继位;弟弟说按照礼制应该由哥哥继位,两个人推迟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一起逃到了首阳山。他们很有骨气,因为他们是殷商人,所以周武王灭了商朝,他们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一起饿死在首阳山。他们分别叫伯夷和叔齐。其中的夷就是哥哥,齐就是弟弟。现代汉语还保留伯和叔两个称谓。
李白在《桃李园序》的文章中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莲”,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李白这个人很傲气,在文人中以大哥自居,称同桌喝酒的那群文人为:各位才华横溢的小老弟们。“群季”就是各位老弟。
另外,在一个季节中,古人也以孟仲叔季来表述程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的诗句,孟冬,就是冬季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初冬。仲秋就是盛秋,季春就是晚春。在古代文学作品或者书画作品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表述方式。
再说孔子的出生,古代正史、野史和秘史中有几种说法,或说是野合而生,或说是梦生等等,其中以私生子最为可信,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陬邑的邑宰,也就是县令,有许多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后来又纳妾生个儿子,却是个跛脚,这让威武一生的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年近70岁时又娶了17岁的颜氏之女生了孔子,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礼制的,所以说是“野合”,孔子属于私生子。孔子出生的那一天是9月28号,现在台湾把9月28日当作教师节,就是为了纪念孔子。
孔子自己也说过“吾少也贱”,就是出生卑贱的意思。不过,这个颜氏女子教子有方,孔子年幼就熟读《诗》、《书》,少年老成,“十五而有志于学”,15岁就立下了做学问的大志向,可谓志向高远。
古代学校也是有规定的,15岁入小学,称为“成童”,18岁入大学。小学学的都是一些启蒙教育的东西,孔子这时就有了一生致力于做学问的大志向,确实令人钦佩。后来孔子又学习了吹鼓之类的乐器,当吹鼓手替人办丧事,还跟宫廷乐师学琴。据说,射箭也很厉害,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个好学生。
今天我们说“而立之年”,就是说自己已经30岁了。“而立”是什么意思呢?“立”在甲骨文中很多,是一个“大”字, “大”表示人形,下面有一横表示大地。是一个人很豪迈地站立于大地之上的意思,表示人之立身行事。古人说的“壮而有室”,表示这个人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老婆孩子,有了家庭责任。
可是,孔子为什么不说“二十而立”呢?在古代,男子到了20岁,就要举行冠礼戴帽的仪式,叫做“成丁礼”,表示成年。“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谓,成丁之后就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当兵打仗,在有些朝代还要缴纳赋税呢,就是有了社会责任。而且,孔子自己19岁娶妻,20岁生子伯鱼,还不够成熟吗?为什么偏偏要等到“三十而立”呢?是不是有些怪?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奋斗,在他看来,一个男人立世的标准,不是生理的或者社会的,而是思想的。他以“达礼”作为衡量自己立世的标准,他说:“不知礼,何以立也?”不懂得礼,凭什么立世呢?他认为自己是在30岁前后通晓“礼”的,所以是“三十而立”。我们看看他的经历,他27岁就跟郯子学习礼,30岁时就因知礼而闻名,当时齐景公和晏婴都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孔子自己开办私学收学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老师。首开先例收平民,所以有一句话叫有教无类。传说在34岁时,他到当时东周国都洛阳,还与在周王室国家图书馆当差的老子探讨“礼”的问题。
这充分说明,孔子是把“达礼”作为立世的标准。孔子还以“礼”来培养子女。他曾在自己家的庭院里问儿子伯鱼(也就是孔鲤),学没学“礼”,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仪,就无法立身于世。于是孔鲤就回去潜心学习礼仪。
孔子这么看重“礼”,礼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周礼,是周朝等级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规范的总和。就是“规矩”,也就是行为规范。现代交通规则讲“安全礼让”,不是让人和车辆都有礼貌地谦让,而是要求人们按照交通规则这个“礼”来行走或行驶,该走的走,该停的停,如果都无原则地谦让,交通也是会混乱的。
礼的重点是讲身份。按自己的身份来行事,就叫“明礼”。从孔子的角度说,天子像天子,诸侯像诸侯,卿大夫像卿大夫,士像士,庶人像庶人,老子像老子,儿子像儿子,丈夫像丈夫,妻子像妻子,各行其是,各得其所,于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不懂礼就是无礼,无礼就是不成熟。违逆礼则是“坏礼”,就是“乱”。和谐的关系被破坏了,天下也就难得太平。
孔子时期,正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烽火连城,战乱频仍,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泥沙俱下,弑父杀兄,同室操戈,尔虞我诈,争权夺势,道德伦理沦丧,孔子对此深恶痛绝,力图阻止和改变这种社会状况,恢复西周初期的社会和谐。所以,孔子看重礼,把“达礼”作为成人立世的重要考量。
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叫做“人过三十天过午”。这不仅仅指身体的衰退和生命过半,里面也有文化,只是它是一种颓废的文化心理。一方面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另一方面也透露出隐约的愤世嫉俗的不满心理。有这种思想情绪的人,大凡都颓废厌世,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会耽于酒色抑或其他恶习,以此麻醉人生。
那么,怎么才叫“立”呢?当然,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是一方面,在中国古人而言,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另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个世界、社会和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冷静地为人处事,也有了人生目标或理想信仰,能够积极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立”。
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当代文明背景下,尽管青少年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明显优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但其生命耐力、独立意识、顽强意志和担当精神却大大削弱,低于历史任何时期。这是否也应该算是关乎生命质量的一种危机呢?
譬如许多三十岁左右的男青年,无论成家与否,不少有“啃老”的倾向,据说也有“啃妻”的,还有的谁都“啃”,得谁“啃”谁,缺乏自强自立精神。这不是在生活能力方面不成熟,而是思想和意志不成熟,也是责任和担当意识不成熟。
所以“三十而立”,并非仅仅成家立业那么简单。如何立身行事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