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能量大讲堂》国粹论语大讲堂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5.28】——评价有据,任用有察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5.28】——评价有据,任用有察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5:03 被阅读0次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感悟】

    《朱子集注》杨氏曰:“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于私矣。”

    钱穆《论语新解》:“或有特立独行,亦有为大义冒不韪而遭众恶者,亦有违道以邀誉,矫情以钓名,而获众好者。众恶众好,其人其事必属非常,故必加审察。”

    《管子·明法解》中说:“昏乱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实际功劳,众人说谁好就赏谁;也不审查臣下的罪过,众人说谁坏就处罚谁。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奸臣没有功劳却得赏,忠臣没有罪过却受罚。所以明法说:当官的失去统治,是因为他凭人们的赞美和毁谤来进行赏罚。”

    本章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对事实的了解,经“礼”的衡量,再经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倡用“礼”的标准去评判。

    在《论语》中,我们真是处处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人文情怀。

    如果一个人被众人所厌恶,这个人可能的确坏到了极点,但也很可能这个人是特行独立、坚持原则而遭人毁谤。所以我们应当考察的是他的工作实绩,而不应仅仅以“众恶之”为依据。如果一件事被众人所厌恶,也可能这件事的确是损害了众人的利益,但也可能这件事还暂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也不能简单地以“众恶之”而做出判断。

    众人皆喜好的人,可能是真正大公无私的人,但怕的是这个人是无原则地迎合苟同或委曲求全的“和事佬”,他是在隐瞒了自己的本性而有意识地用虚情假意换取人心,所以要仔细考察“众好之”背后的东西。一桩事物受到了众人的赞誉,也可能这件事确实是件为民造福的好事,但也可能这件事从局部看是好事,但从全局看却是一件坏事;从暂时效益来看是有油水,但从长远利益利益来看,却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因为它是满足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了全局的利益。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说,“上句,为豪杰伸屈,下句,为乡愿照胆。”乡愿,就是处事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败坏社会风气,孔子痛责“乡原,德之贼也!”照胆是比喻明镜可鉴,看看他的心地是为公还是为私。

    读本章可参考【13.24】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5.28】——评价有据,任用有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xs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