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人力量的文字旷世经典作品三有斋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九)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九)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19:17 被阅读66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九)

    之三十九


    扭倒费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巴蜀民间精神叫“扭倒费”。如果用普通话来表述,或许应该称之为“死缠烂打”,目的和手段似乎不那么正派,含轻微贬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见识过一个人,为了调动,领导坚持原则不签字,他就采取“扭倒费”的策略:领导去办公室,他就去办公室,领导去餐馆,他也去餐馆,领导回家,他也亦步亦趋紧跟其后,缠了十天半月之后,领导不胜其烦、不堪其扰,只得认输,签字放人。

    所谓“扭”,就是使出浑身解数,绝不放松、绝不言弃,“咬定青山不放松”也,但掌控在不谩骂、不暴力的范围内,简直就是一个需要超级强大心理的回环往复的缠绕技术活。“费”呢,既是主动耗费对方的精力、耐力,又是一种“持久战”的战略战术。至于“倒”呢,也有写作“到”的,我以为“到”只是按部就班,而“倒”强调的是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空隙,更为有效。

    如今使用人盯人“扭倒费”这种不文不武之手段谋取一己利益的少了,文武分途各行其道:文的,行贿;武的,曲线上访或直接威胁。

    此种变化的产生,主要源于领导方式的更新,即使是大领导的意志,也会操纵民主集中制或者选择性的法律条款来落实,躲在利益集团里,让小民百姓如入无物之阵,扭无所扭、费无所费,转着转着,自己就“倒也、倒也”了。


    搞刨了


    啥子叫“搞刨了”?外地人确实不太好理解,本地人虽是理解,也大多说不明白,解释不了。

    提起这个方言词,我首先想起妇孺皆知的一首经典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来: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葡萄树刚刚发芽,蜗牛就急猴猴地往上爬,遭到两个黄鹂鸟的嘲笑,意思是:蜗牛先生,你“搞刨了”!黄瓜还没长出蒂蒂呢,八字还没一撇呢。当然,黄鹂鸟不知道蜗牛的步速,嘲笑落空了,反而显得主观无知,可叹可笑。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性缓,有人性急,缓急适度,过犹不及……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我发现,我们过去的生活有一种宁缓毋急的倾向,俗话说“心急吃不成热汤圆”,蒋中正不也说“戒急用忍”么。

    比较起来,“搞刨了”的性急者更容易受到周遭的讥讽和批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也许跟我们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有关系,靠天吃饭,季节气候的变化促成了作物的萌芽、开花、结果,老天爷不急,你再急也没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问耕耘,莫问收成。

    但当今时代,虽然还没能“三年赶英,五年超美”,却已经从农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了,相当多的领域已经不再靠天吃饭了,“搞刨了”也就成了“新常态”了。三个月才能成熟的水果种在大棚里,经催长素一催,一个月就送进你嘴里了。一年才能长肥的鸡鸭,经催长素饲料一喂,三个月不到,就端上你的餐桌了。

    把工业化的速度用在农业生产上,这才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搞刨了”。速生,意味着速死啊。人性也随之嬗变秒杀,“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大街上川流不息,无不忙忙碌碌,好一幅“搞刨了”的众生图景。忙着忙着,良心丢了;忙着忙着,良知丢了;忙着忙着,不知所踪了!

    想起木心《从前慢》来: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的时候,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懂得什么了?懂得止步了!如今你锁了,人家也懂了,懂得什么了?懂得里面有搞头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ga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