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芽 醍醐灌顶旷世经典作品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二)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二)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21:52 被阅读45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二)

之三十二


打啵儿


大家不妨猜一猜“打啵儿”是个什么的干活?打嘴仗?打水仗?打一个叫“啵儿”的孩子?不对,不对。它呀,乃四川话里很香艳性感的一个词,指的是什么呢,是男女之间的接吻亲嘴。没想到吧。

自古男女大防,授受不亲,巴蜀草民看见有人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打啵儿!第一次听见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忘了,但那份感觉还记忆犹新,觉得它口水滴答的,特别夸张搞笑。你想,“打”,动作尺度要多大啊,多严重的不法举动啊,结果呢,居然就配上“啵儿“的一声婉转奇妙之音响效果,让悲剧变成了喜剧,像不像川戏里武生客串文戏?滑稽有余,庄重不足。

如果我们把巴蜀人的“打啵儿“与普通话里”亲嘴“”接吻“认真对比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后者只是平静客观地呈现、凸显了一个事实,而前者却明显地来自于旁观者所见所闻,换一句话说,这个事实混合了旁人之感同身受。倘若没有旁人有滋有味的偷窥,或许这有碍观瞻又人人向往的一幕,就不会存在了吧。

它让我想起卞之琳的那首《断章》来,以“打啵儿“仿之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打啵儿,

看打啵儿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打啵儿。


咬耳朵


这个词看起来是不是有一点恐怖,让人想起师出无门的民间武功?但它在巴蜀大地,不但没有任何一丝恐怖的因素,反而显得很温情脉脉的。

“咬耳朵“并不是对方要用他或她锋利的牙齿,来咬破你的耳轮,而是靠近你的耳朵,悄声说话,说体己话,说不便于旁人听见的八卦暖心话哩。

“咬耳朵“其实就是普通话里你知我知的”耳语“一词的巴蜀版。与前文”打啵儿“一样,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陈述的事实,加入了旁观者夸张的主观反应。

巴蜀方言词汇里,很多有关事实的所指,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站在看客的角度来描述、概括,因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戏剧性。人生如戏,谁又不在舞台上?


散眼子


在巴蜀民间,“散眼子“一词是个贬义词,有时候也用作自谦、自标。它的意思是,指那些自由散漫、无所用心之人。既然无所用心,也就不谙事理,容易被人欺负、捉弄,这种笨人便叫“眼子”,自知蠢笨却乐于如此者,“散眼子”也。

可是,这么一个二不挂五的贬义词,为何却有人用来自谦乃至自标呢?我推测它也许来源于庄子笔下的“散木“,那棵做不了家具,当不了栋梁,甚至用来烧火煮饭都只能冒黑烟的散木,因为一无用处,它就免遭砍斫,得以保全性命、颐养天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如果我的这个推测得以坐实,那就等于发掘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散眼子“冠冕堂皇的高贵身世,虽然如今沦落到与街头混混为伍,却也远比阿Q更有资格,说自家”先前阔“的。亦正亦邪,亦褒亦贬,好一个浪迹江湖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散眼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三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bn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