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文学作品中,花大都与爱情有关。爱情最多的结果不是“得”就是“失”,成年人的世界中,最难忘怀的就是悲伤的情感。关于“爱而不得”的现代诗,最有特点的就是席式情诗。
席慕蓉是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但她不仅是地道的大陆人,而且从她的原名穆伦·席连勃就能看出她是一名正宗的蒙古族人。席慕蓉的外祖母是蒙古族王族的公主,也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也就是说席慕蓉是正儿八经的公主的后代。她出生于1943年,1949年跟随家人去往台湾,之后便在对岸成长、成熟。
但是,一直以来她对于祖国大陆、对于家乡内蒙古都有着极为浓烈的乡愁。席慕蓉的诗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爱情诗是写作的一个主要领域,大多数诗篇都有着非常悲伤的情感,可以说——“爱而不得”,是席式情诗的主旋律。在她的现代诗作品中,《楼兰新娘》、《一棵开花的树》就充分符合“爱而不得”的基调。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席慕蓉是如何创作和发现楼兰新娘的?她有很多巧妙的构思,是因为她有非常多的境遇,看了这两首诗的创作经过,你就会发现它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小小的触发点,最后创作出了作品。
比如《楼兰新娘》这首诗很感人,席慕蓉用了很多想象,追溯了过往,又看到了当下。她赋予了楼兰新娘以生命,以及穿越时空的爱恋,这么一个基调的作品。
在90年代的时候,罗布泊有一个考古队发掘出一个沉睡了2200年的木乃伊古尸,后来鉴定为楼兰古国的女性。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它是茫茫沙海之中的一小片绿洲,也是东西方往来的一个必经之路,这样在沙漠之中有一片补给站太难能可贵了,所以它曾经盛极一时,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么一个小国,一开始是亲匈奴的,当时和汉朝为敌,后来楼兰就被汉武帝征服了,最后被北魏灭掉了,再后来就成为一个遗址。为什么在这儿能发现一句古尸呢?如果在内陆地区经过了这么久,尸体早就尘归尘土归土。在这儿因为干燥,遗体分解就迅速脱水了,这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防腐作用。
所以经历了这么久,她的神态还是栩栩如生,就像雕塑一样。据说发现楼兰新娘时,头上插着鸟羽,旁边还放着一束花,所以考古学家推断,埋葬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新娘,年龄也不大。这件事在当时拍成了新闻纪录片,考古界和文艺界都沸腾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创作素材。
席慕蓉当时看到了这个新闻,还看到了楼兰新娘身边的那一束花,她就觉得这是很好的素材。所以她脑补出一首《楼兰新娘》。
楼兰新娘当时应该是生病去世的。这个古尸发现的时候已经遭到了盗基者的破坏,把各种元素归在一起,席慕蓉就有了一个创作灵感。
这首诗读起来一点也不复杂,我们来看第一层次中的一和二大段落,讲述了楼兰新娘的凄美前世;
第二个层次是第三段,说的是苍凉的今生,新娘最后岁月中的样子;
第三层次是最后一段,说的是新娘无望的未来,她下葬了之后,本想得到永久的安息,但是最后一段在整个文章中出现了反转,这个反转就是席慕蓉的过人之处。
一般人看到这个画面,能脑补来的就是一个美好爱情的发生和破灭的故事。但席慕蓉脑补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她的重点并不是爱情多甜蜜,而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叫入土为安。既然入土为安了,她得到了永久的甜蜜与悲戚,但最后还是把她挖出来了。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考古发现把人挖出来,看起来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满足了很多人的猎奇心。但席慕蓉从楼兰新娘本身的角度出发,她看到的是我们破坏了楼兰新娘的安宁,她看到的是楼兰新娘的无奈、茫然,甚至于是一种绝望。
我们在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及埃及博物馆,人们都可以看到千年不腐的木乃伊。人们在埃及参观那些木乃伊时,周围甚至没有挡板,ta就躺在你面前,来来回回那么多人来观看。我们观看之后都会慨叹古人的技艺之高超,但你有没有想到如果ta也有生命的话会怎么想?这就是席慕蓉的独特视角。
对于任何一个文人来说,这一种独特的视角就是她的风格,她创作的特色。《楼兰新娘》的主题并不是在表现爱情,而是在表达对楼兰新娘的一种同情。她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是对现代文明进行一种反思。应不应该这么做?整个基调听上去,有一种悲泣有一种愤恨,尤其是在最后一段的时候。这是席慕蓉创作《楼兰新娘》的前后过程,下面我们说《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这首诗喜欢的人非常多,以至于词曲爱好者徐潮城给这首诗作曲,成为一首流行歌曲。
为什么要把《楼兰新娘》和《一棵开花的树》放在一起讲呢?是因为它们创作的背景和方式非常类似,都是作者席慕蓉在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很小的事情,甚至于不太相干的事情,最后创作出一个非常经典的作品。
《楼兰新娘》是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发现了一个考古的成果,《一棵开花的树》是因为席慕蓉在台湾新竹学院教书,她有一次在5月从新竹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树开满了白色的花。
“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幕容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这首诗同样也不长, 层次也很鲜明,比如第一段,她求佛能给她机缘遇到她喜爱的人。这是第一个层次,所以说席慕蓉看到什么,都能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她的风格。
然后后面三段是第二个层次,就是表达她为了跟自己喜爱的人相逢,她所做的努力,最后以悲剧收尾。
爱而不得,求而不得,在各种文学创作当中,或影视剧创作当中,要打动人其实必须要有一种疼痛感,都要有悲情的色彩。悲情会让人产生疼痛,每个人都怕痛,但是人们有时候对于疼痛却有一种迷恋,很多时候看一些恐怖片、一些灾唯片时候心里不难受吗?但这种难受会让人感到一种爽, 会让你产生一种愉悦,这就是人性当中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精神需要。我们不需要单—维度的开心,如果只是一种很单纯的搞笑,很多时候它没有办法让一个成年人真正地得到满足,而这种带有回甘的,内在张力的疼痛,反倒能让成年人感受到更多的慰藉。
就像小孩子爱吃糖,喝甜饮料,甜饮料很甜,它通过味觉能让你直接感受到,但这种感受对成年人来说,是不能满足他的。成年人喝茶、喝啤酒,这些东西会有苦味,但它有回甘,它有丰富的层次。
含有疼痛的文学,会比单纯的喜悦更加直击人心,会给你带来愉悦感。这首诗总体来讲比较伤感,比较惆怅,第一个层次充满了期待,对于那个你钟意的人,你一直在祈祷能跟他见面。
然后来到第二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你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要实现对方对自己的注视。这一段描述,饱满的情绪富有张力。
最后是以悲别结尾, 席慕蓉当时想的是你看不到那棵树以后,花儿就谢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和她相遇的两秒钟。
这两诗前后的一个差别,和楼兰新娘非常相似,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楼兰新娘》前面铺垫爱情多么凄美,对于入土为安已经满足了,到后面发出呐喊的时候是一种张力,《一棵开花的树》这篇的前面铺垫怎么求佛,怎么在遇到爱人之前装扮自己,女为悦己者容,后面怎么失望而归,整个结构都是比较一致的。
生命的滋味需要慢慢去品尝,诗人的灵感,一朵花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