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艺术范畴,入仕则是政治范畴,然而纵观中国书法历程,不难发现为官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演进有着莫大的关系。官职不仅决定了书写阶层,还影响着书法演变的方向,甚至对于书法艺术的流传都有着重大影响。
《兰亭序》图源网络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商周至今,书法艺术不断发展演进,构成了辉煌的书法史。书法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出不同的需求和审美意趣,也因此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风格特色。篆书高古肃穆,隶书端庄典雅,草书豪放飞舞,行书遒丽流畅,楷书方整精谨,各有各的特色与美感。
书法艺术不仅仅着重表现技巧,更加强调看重的是书者的人文修养、道德追求和精神气度。苏轼云:“古文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和流传都和古代官职有很大关联。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较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软笔书法至此才开始逐渐兴盛,故而从魏晋开始论述官职与书法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魏晋时期的贵族书法
魏晋时期的社会是贵族社会,门阀制度森严。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是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世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如此一来,不说贫穷人家,就连普通人家想要求官入仕也是不容易的。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世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世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世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世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世族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连皇族都要依赖与世族联姻以获得世族的支持。世族在文化上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自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之后,小篆则成为通用文字。至两汉期间,则是隶书盛行。至汉末三国时期,隶书逐渐演化为楷书和章草两种形式,至两晋,则发展为行书。而在此期间,书写主体也从商周秦时期的巫史,变为了两汉的庶民再到魏晋时期的世族。
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者,官职都不低。例如:
“楷书之祖”钟繇,五体兼善,尤以楷书闻名。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又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四贤”。钟繇曾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魏晋官职中,与太傅比肩的官职有“太宰”和“太保”,并称“上公”;在“上公”之上的则只有“宰相”一职,再往上便是皇帝。“太傅”一职周朝便开始设置。魏朝初期,只单独设置过太傅一职,由钟繇担任。后来又设立了太保,由郑冲担任。晋朝初年,因为司马景王司马师的尊讳,改太师为太宰,位列三师,和太傅太保一样,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书圣”王羲之,采择众长,楷法钟繇,草学张芝,隶习蔡邕。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极尽赞美,推崇备至。他所作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小圣”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与父亲并称“二王”。初学书法于父亲,后学张芝,行草书自称一体,非楷非行非草,称为“大令体”。又在草书上进一步创新,形成一种上下相连。纵逸豪放的“一笔书”。而王献之则官至中书令,位列“三省”。
曹全碑魏晋时期的书法主体是贵族阶层,形成了尚韵的贵族书法。唐代以前,书法都是规则的书法,书法较好的人都是官职在三品以上的人,故而也有“官居三品始言书”的说法。形成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原因的。
1.贵族才能学习各家经典,融汇于己,融汇于书
一个世族之所以称为世族,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军事上有一定实力,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严明的家规,这也是皇族与世族联姻的原因之一。世族历经百年而不倒,皇权却更换流转,所以皇族需依附世族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所需的人文修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写字,还需与其他艺术融汇,方能成为书法。读书习文、吟诗作画,以及后来盛行的篆刻艺术,皆是一个书法大家的修养。而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真正能够长期得到教育的人也无非世族大家。民间也很难做到有藏书可看可读可自学。这样一来在民间就很难有学习书法的文学功底。
2.贵族才能轻易得到纸张
纸的大量生产和盛行是在魏晋,到了晋代,纸才成为市面上主要的书写材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纸就像如今一般家家户户都有不少。虽然当时士大夫贵族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贵素贱纸”的风气,但对于寻常人家,纸也不是寻常物品。况且修习书法,要勤练。勤练,就需要纸。而纸又不是寻常人家的日常用品。在如此条件下想要练成书法大家,难度可见一斑了。据传,王羲之曾一次就赠予谢安九万张纸,这在民间是难以想象的。
3.贵族才能学习书法
两晋战乱频繁,国家的教育制度很难得到延续,书法教育已然成为私学。在民间难以学习书法。陈寅恪认为,当时官学时兴时废,学术中心随之下移到大家族中,太学博士传授学业变成了家庭中年长者对后世子孙的教育。书法具有较强的承继性,书法字体成型后,需要数代人连续不断的沿袭、完善与创新,然后才能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风格。
4.贵族才有时间精力进行书法创作
艺术都是需要时间的去学习、创作的,书法也不例外。身为平民,每天忧心吃穿用住已经自顾不暇,很难再去想如何进行书法创作。而贵族阶层不但无需考虑生存的基本问题,他们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谈儒论道,清谈玄学,时而聚会,吟诗作曲,记录成集。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书法艺术的交流,推动了书法文化的发展。著名的《兰亭集序》便是世族们在兰亭聚会时所做《兰亭雅集》的序言。
顶级的书法作品很难在紧张的情况下创作出来,而大多产生于随心之笔,例如《兰亭集序》、《肚痛帖》、《祭侄文稿》等名篇,如此才能流露出执笔者书写时的真情实感。而这样的随心之笔,亦是平民难有的。
正因为魏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悠闲,精神丰满,品性旷逸,方才有了魏晋尚韵的书法。
图源网络二、唐代的官僚书法
唐朝重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对于学子来说,科举制度成为了入仕的重要途径。唐代科举要求考生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包括书法、经术、时务、文章等。书法也是取仕的重要条件之一。唐代出现了许多既是政治家,又是书法家的综合性人才,对社会发展和书法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唐代书法的第一成就为楷书,唐代楷书的共同特点为技法精湛,法度森严,雍容大度,具有盛世气象,而各家又独具风格。
唐太宗崇尚王羲之书法,身体力行,为唐代书法的弘扬起了重要作用。纵观唐代书法大家,大多仍身居高位。初唐便出现了书法四家——
欧阳询,笔力刚锐,法度森然。他的“欧体”被誉为“楷法极则”,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
虞世南,书法承智勇传授,深得“二王”遗风。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
褚遂良,被誉为唐代楷书的“广大教化主”,曾被封为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薛稷,是名臣魏征的外孙。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
盛唐有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书法为草圣张旭亲授,上承“二王”。浑厚饱满,刚毅雄劲,成为了继“书圣”之后的第二座高峰。
晚唐有柳公权,官至太子少保,世称“柳少师”。骨力清劲,是楷书定型后的又一尚法典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族垄断人才入仕途径的局面,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第观念,但同时也造就了功利性的社会局面。科举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书法,同样受到科举的严重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官僚书法。
颜真卿书法1.寒门士子入仕
科举制度给了寒门士子一条入仕道路,于是数万学子日夜苦读,期望有一天能够出将入相。有文试,即要写字。在规定时间内交出答卷,对于书写速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偏于“慢书”的篆书、隶书皆不适合用于科举;同时,还要考官能够看得明白、准确理解意思,便不能选择狂放的草书。于是方正规整的楷书便是最佳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书写者的书写功底,还能体现书写者方正刚直的品格。原则上选拔官员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标准:“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 ,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倘若入仕之后,递交文件也需上级能够看懂。仕途所需,故而楷书在唐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2.皇权的影响
唐朝皇帝喜爱书法。据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记载,唐代21帝中,有16帝和书法结缘很深,对书法创作投入了极大热情。史称高祖李渊“书师王褒 得其妙”,太宗李世民“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高宗李治“雅善真草隶飞白”,武则天“行书有丈夫气”,睿宗李旦“工草隶书”,玄宗李隆基“善八分书”等。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最为突出,不仅书法很好,还有扎实的书法理论。
皇帝喜好此道,其臣民一定会重视。必定会有人凭借此道博得皇帝青睐。
而朝臣们也会重视书法。由此,科举考试中不仅仅要看文采,还会看字。主考官喜欢哪种字,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写那种字体的人多少会占得一丝优势。
唐代书法尚法——意即遵循法度,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唐代科举制度中“楷法遒美”的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导致了法度森严的书风形成。
褚遂良书法三、宋代的文人书法
进入宋朝之后,出名书法大家的官阶才有所下降。宋代书法四大家中,黄庭坚、蔡襄、米芾等三人都是中层官员。宋朝的书法主体也渐渐向文人靠拢,不再仅仅着眼于书法,写诗、作画、看书、说经、品茗、听琴,皆有研究,方为文人。宋代文人以字外之功的艺术追求获得了深厚的人文素养,达到了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
书法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而森严的法度也一度束缚住了书写者的笔,让书法成为一种技艺,开始僵化,无法创新。宋代初期书法为唐代尚法书法所束缚,无法突破创新。偶有尝试,但名气始终不大。直到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一群极富学识修养与艺术造诣的文人墨客闯入书坛后,才真正打破了唐代楷书工整规范的束缚。
宋代书法不再过分注重书法的技法,而更专注于将自己的学识、思想、精神、品格融入书法中。在苏轼看来,学识、学问、学养在书法实践中的地位远过于功夫和勤奋。譬如他评价蔡襄书法时说:“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不仅如此,书法还成为了文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以诗词书文、琴棋画茶构建了一个属于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就算外界苦难再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也可以得到消解。于是书法也成为了文人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也有表明自己的书法态度: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宋朝打破唐朝书法的桎梏,开创尚意书法,与做官也有关系。
首先,文人作为先觉者,对于书法的停滞,一定先于他人察觉。平民是否能够自己发觉到书法的僵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有了官职,有了名声,所提出的观点、理论才能够被他人知晓,有了这一步的基础,才有可能被接受、被推广,进而形成一种创新之势。最后,即便平民脱离了前朝书法的束缚,自成一家,却也很难有理论上的支撑,就好似稚儿学笔,也无章法,却也不能称其为书法。缺少理论上支撑的改革不能叫做创新,也很难被他人接受。
苏轼书法四、官职与书法的传承
除了在各自朝代中有特定影响外,有官职在身对于书法的影响,还在各朝代有共通的影响。
有官职在身,其书法才有可能被看到,进而才可能被看重。古代有官职,首先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可,得到了认可的人说出的话才足以引起重视,写出的字才会有人品评。书法与官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书法因官位而彰显,官声因书名而增美。就算字写得再好,若不被发掘,走上仕途,必然寂静无名。也有极个别人物,不在官位却也有其书名,例如智永,例如怀素。然而,他们是僧人,还是高僧。在佛教盛行的时候,高僧的身份并不亚于高官,也有成为皇帝座上宾的可能。
有官职在身的人,其书法作品会得到更珍重的保存,方能流传于世。中国书法历经千百年,能够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对比如水的岁月,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能够看到的书法,只是时间留给我们看到的书法。纸张素帛,极易损坏,后又经时光流转,朝代更替,战乱不定,要想流传于世,实属不易。而倘若高官在身,其书名远杨,求之者必然珍之爱之收藏之,让该书法作品的流传多了一丝可能性。
综上,入仕和书法岁看似属于不同领域,但实则密切相关。入仕对于书法的发展演进以及流传有着重要作用,而书法则给入仕之路增加了些许机会。即便在现代,这种现象依旧是存在的。
文/云山摛锦
原文写于2016.1.13,论文改,有删减。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参考文献:
[1]曾成实.大学书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吕文明.魏晋书法文化世家成因问题考论[J].中國書法.2014(257).184-185
[3]包佩源.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成因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4-96
[4]武原.权利和唐代书法文化[J].人文杂志.1995(3).97-129
[5]杨豪良.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及其意义[J].襄樊学院学报.2007(3).84-88
[6]朱瑞雪.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37-144
[7]常春.唐宋书法观念研究[J].唐都学刊.2010(3).30-33
[8]邹德祥.官居三品始言书[J].书画艺术.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