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今日看点
学一点儿国学吧(3)--孟子思想之性善论

学一点儿国学吧(3)--孟子思想之性善论

作者: 皇上是个高危职业 | 来源:发表于2017-03-13 11:58 被阅读0次
学一点儿国学吧(3)--孟子思想之性善论

孔子之后,由于各种思想分涌而至,世事所迫,儒家思想渐变激进,观点也渐变叛逆。孟子荀子都是通过不断与人辩论来宣扬自己的思想的。这两个人为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孟子在《史记》中未有单独立传,生平等了解也甚少,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被禁。荀子就更惨些,他是被整个儒家所排斥,其中原因以后会慢慢解释。今天我们主要了解的,就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非常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他曾说过“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之师是孔伋,为孔子之孙,字子思,后人称其子思子,他开启了宋明新学。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发展出了心性之学,对宋明理学有深远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针对人性,二针对统治阶级,三针对百姓。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主要讨论性善论。

当时有一个人被称为告子,他是一个道家人物,但其思想吸收了儒家和墨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性无善无不善”。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孙丑,他去听了告子的课,觉得很对,然后回来就把这个思想告诉了孟子,孟子为了反驳告子,就提出了性善论。

性指天性本性,非外力迫之,是下意识,自觉出发。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都是先天存在的。公孙丑又问,这不能让我信服,于是孟子又提出了进一步解释,《孟子·告子上》中有言“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且在《公孙丑》中,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四端为四心,恻隐之心——指仁——表示同情和不忍;羞恶之心——指义——羞己之不善,恶他人之不善;崇敬之心——指礼——多指对待长辈的态度,“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是非之心——指智——要能够辨别好坏。此四心属于人的良知良能,是“步履而知者”“不学而能者”。“人性之善也,有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里强调人性之善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

公孙丑又问,那既然大家都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恶出现呢?(这里特别想加一句,《告子》和《公孙丑》这两篇是孟子思想的大现者,由此可以看到对思想的深入探索是需要诱因不断激发的。)孟子便又解释,每个人都有善根,但在生活当中,善却被压抑,外界东西的不断累积,世人没有机会去触发善。善要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时候才会被触发,若是人不能尽其才,善就会被压抑。

孟子认为善不能被激发的原因大致分为两部分,一外因,二为内因。外因就是家庭,社会,时局,风气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谓“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赖就是因为收成好而有依赖有凭藉,而易于为善。“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就是没有一个恒定的道德原则,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无所谓义与不义。这里要提着重一点,孟子没有一点儿贬低或者看不起穷人的意思,相反紧跟着提出了国家应该发展经济,给民一定的资产,使他们“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思想,这些完全是孟子的忧民之心,至于孟子主张的具体政策,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谈及。内因孟子将其归咎于“自暴自弃”,这个成语的意思已经与现代大有不同,自暴是指言非礼义,自弃是指身不能居仁义。并且孟子还提出了“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这样的观点,在这里孟子把所有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思考,他说”圣人与我同类者”无一例外,但是他认为圣人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能够不改初心,一直坚守着心中的善。但从这一句话,孟子的民主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那么孟子的政治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如何从仁政到王道,又从王道到民本的呢?孟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认为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公民呢?孔孟思想又对当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欲知后事,请看下期《学一点儿国学吧——孟子思想之仁政说》

相关文章

  • 学一点儿国学吧(3)--孟子思想之性善论

    孔子之后,由于各种思想分涌而至,世事所迫,儒家思想渐变激进,观点也渐变叛逆。孟子荀子都是通过不断与人辩论来宣扬自己...

  •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二讲)

    第二讲 性善论与性恶论 1、孟子、王阳明、程朱派的“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大意是:孟子认为:人之...

  • 《孟子》“性善论”新解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经典,核心思想是“性善论”和“仁政说”,而仁政说的理论基础仍在于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 儒家是一种人文宗教——读钱穆《中国思想史》札记(6)

    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回归孔子。孟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页26) 何为“性善”? “性善”就是“爱”与“敬”...

  • 孟子之人性善

    求孟子的根本思想,则不可不明孟子的性善之旨。不明孟子性善,便是不知孟子,性善之说,应当深注意。 ...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开篇的六个字,其反映了孟子的思想:“性善论”。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提出性善论,他...

  • 性相近,习相远

    ――作者桦楠 谈及习性,我们会想到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论”延伸,《孟子·告子上》:“恻隐之...

  •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中国古代除了性善论,性恶论,也有无善无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表现,人之不为善...

  • 孔子和孟子的区别

    孔子和孟子思想是继承的关系,到他们之间又有区别。 孟子提出明显的性善论,孔子没有。孟子更注重...

  • 性善论与性恶论

    1 孟子提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一点儿国学吧(3)--孟子思想之性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pf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