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
他,爱心与民主教育形象大使;
他,草根教师心目中的教育家;
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李镇西!
严谨的介绍应该是这样的:李镇西,四川仁寿人,1958年9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或许听我说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很多读者朋友会感到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更会怀疑我故意“攀高枝”提高自己的身份。“就算是吧”,我不想过多地去辩解。
我只想直言不讳地表明:是李老师改变了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认知,让我重拾了教育的意义!他是我困惑之年,重重迷茫时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
初识李老师源于2019年5月厦门的一次学习,我从“新学友”的微信朋友圈读到了几篇能救我命的文章,它们来自一个公众号——“镇西茶馆”。我急忙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并定期到茶馆里“坐坐”。
初读李老师的文章,我感觉不到理念的高深而难以学习,一切都是那么切合实际、通俗易懂。对教育想象的分析直戳要害、有理有据。特别他的能言、敢言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希望,当然最受触动的是我自己,他的一言一行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都是我行的标杆。
我或者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面对眼前的教育及环境,或许有的是几多的无奈与焦虑。恰恰,阅读李老师的文章能让我找到平衡点,能让我明确前行的方向,能让我坚定前行的信心。
和他的密切“来往”当算2019年8月,这个月我从他的公众号里获知一个优秀线上学习共同体的招生信息,并积极申请加入了这个同尺码的团体,这个公益学习共同体叫“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更值得高兴的是李老师还是这个网络学院的执行院长。真是天助我也!我很骄傲我能成为李老师的真正“弟子”,准确说应该是能在他的引导下成长的一名学徒、“高龄后进生”。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选修了李老师的两门课程:《爱心与教育》和《教育写作》。从此,由单一地通过“镇西茶馆”公众号学习转向啃读李老师的卓著和每学期听他直接给我们上六到八次课,指导我们的思考及作业。能得到如此德高望重、心目中的教育大咖的亲自指导,当然是我三生有幸。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课程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爱心教育”的神奇魅力。就像李老师说的: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向来自我感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是充满爱的,但是与李老师相比差之甚远,更不值一提。爱的体现、爱的成果、爱的痕迹,李老师真不愧真正用心、用情书写着自我的教育事业,而我呢?寥寥无几,什么都不是!
不用过多吹嘘,单单凭李老师能记下几十年来与学生的美好,单单凭李老师能记下众多学生姓名、甚至性格特征,单单凭李老师能保存好几十年与学生的各类照片……这一切,足也!
“记”不是目的,我能感受到整个记的过程中的幸福,特别是孩子们的快乐。这恰恰是我最大的疏忽,这恰恰是我或者我们大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的疏忽。或许,我不太记得起我小学时的老师们就因为我们没有过“愉快”,也没有条件去拥有合影吧?又或许,我的“不记”也将促进我的学生们慢慢忘却我。
李老师用众多的案例,点点滴滴描绘了自己的“爱”图。他用“教育中的一百种语言”去关爱、引导自己的孩子们;他用“教育中都一百种可能”去教育形形色色的孩子们。每每想起,我都能感受得到作为他的学生的那种幸福。
而我自己,愧对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愧对自己身负的重任。什么尊重个性、什么尊重差异、什么民主教育……一切“不能或不行”,不过是自我寻找客观借口的托词罢了。感恩与李老师相遇,感恩在他的引领下我充满自信地去践行“爱心教育”,给学生一片幸福的天地,也算弥补我二十多年来对教育生涯的欠缺。
在李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里,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读与写”的目的和重要性,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坚定了写的信心。从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没有读写就睡不了觉的坏习惯。
拜李老师为师一年来,我运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简书,在他的指引和督促下记录了教育随笔、学习所获等专题共两百多篇,计40余万字。可以说现在还处于量的储备期,有待于迈入质的突破,这不是什么能张扬自己的成就,而是一点点成长的痕迹。
李老师的“四个不停”让我明晰了自己的方向: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和不停地实践。
“读书”让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写作”让我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交往”让我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
我并不是想表达因此我“会飞”了,而是要突出李老师一年的引领让我有了质的飞跃。找到了自我教育的真谛,体验了教育教学的美好。成为了一名爱读书、会写作的合格教师。
自从“爱读、能写”之后,也带来了许多好运:
因为读改变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写展现出自己的思想理念,因为读写让自己成长更快。这不,评上了“七乡教学名师”、入围了“京师园组织的2020走遍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晋上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束照亮他人的微光。
这一切的美好归功于2019年与李老师的相遇、相聚和他的虚心教导,他的“四个不停”的指引让我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这是我从教二十余年后困惑中的“救命稻草”,感恩李镇西老师——我的“启蒙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