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遗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皇帝也很欣赏他,并屡次获得升迁,但每到关键时刻命运总要捉弄他。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李广,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公元前124年封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公元前121年,代公孙弘为丞相。
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
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值得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前人受此说的影响,以为“数奇”是李广悲剧的原因。这个看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这里以史实为据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其一,汉文帝时,李广为武骑常侍(皇帝的卫队官职),文帝曾称赞他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主张对境外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想用兵,见李广武艺高强,故有此叹,不能因有“不遇时”一语就断定李广“数奇”。
其二,汉景帝时李广为骁骑都尉,参加平定七国叛乱有功,但中央朝廷以他曾接受过梁王的将军印为由,不予奖励,这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最高统治者的刻薄寡恩,也不能归结为李广“数奇”。
其三,武帝之初,李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因寡不敌众,为敌所俘,但随即逃跑回来,集和其余军入塞,结果竟被废为庶人,这就更明显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刻薄寡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