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4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3-02-15 18:19 被阅读0次

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出现全盛之势后,大清王朝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

乾隆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聚精会神处理国务,没有功夫游山玩水。直到乾隆十六年,天下基本大治,乾隆才开始效仿他的祖父康熙,进行了第一次南巡,六年之后,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南巡。

乾隆南巡,来到了山东。有一个退休官员,叫彭家屏,从河南老家跑到山东来迎驾,乾隆很感动。一聊天,才得知河南夏邑,去年受了灾了,发了大水,庄稼都淹了,一点收成没有。老百姓吃不上饭啊,流离失所,到处要饭。彭家屏又说,河南巡抚图勒炳阿成天向皇帝报喜不报忧,不向皇帝报告灾情,也不积极救灾。

彭家屏这种以下犯上的说法,让乾隆将信将疑,便派手下观音保到河南暗访。

观音保汇报说,夏邑遭灾已经连续两年了,由于多年重灾,县城里遍地都是乞丐,城门外到处都是尸体。全县物价奇高,只有人价极低,满大街都是卖儿卖女的。

乾隆一听,脸色沉了下来,半天没有言语。看来夏邑县的县令孙默和河南巡抚图勒炳阿确实胆大妄为,欺君罔上。水灾重到如此程度,图勒炳阿居然对他一字未提,漠视民命,罪不可绾(wǎn)。

乾隆心里清楚,国家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他必须谨慎地处理这件事,避免为动荡局势火上浇油。

首先,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式的,乾隆朝人口,后期比初期翻了一倍,达到将近三个亿,但是,粮食产量的增长却是有极限的。在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粮食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

乾隆二十年之后,大清王朝出现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地主不断提高地租。乾隆初年,四川泸州的一块耕地,每年向地主交租八石五斗。仅仅过了四年,地主就把地租提高到了二十四石,四年翻了将近三倍。湖北黄冈的一块耕地,原本收租三石,两年后,租价就上升到了六石,两年翻了两倍。

地租太高,佃户交不起,于是,与地主就不可避免出现普遍的冲突。民间出现了铁尺会、乌龙会等会,佃户们加入这些会,联合起来跟地主斗争。

事情还不止于此。底层农民越来越穷,虽然乾隆经常减免租税,普免钱粮,乾隆一朝一共五次普免全国钱粮,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交不起国家的赋税。

乾隆十二年,河南罗山县的农民,因为交不起赋税,这个县里七八百个穷人一起,一人手拿一束干草,跑到县衙里,把草扔在地上。意思是,你们收皇粮收得太多,我们交不上,我们不种地了,让地里长草吧!

这些现象,在乾隆中期是越来越多。因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冲突日益增多,这一方面当然是坏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契机。

乾隆在中国皇帝里算得上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但是,他身处中国从古代向近代的转折期,思维方式却完全是传统的,受的教育完全是传统的。他采取的所有治理手段,都是古已有之,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

面对社会动荡的苗头,乾隆采取了两手措施。第一,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乾隆想尽了一切办法,减免税赋、推广良种,大量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荒。把传统农业的生产潜力挖掘到最大。第二,传统型政治思维,决定了乾隆对民间社会的动荡,只能采取一种方式,那就是强力压制的方式,从严控制。

乾隆规定,严禁民间聚众闹事,如果闹事的人多至四十人以上,所有的人,一律处死。他一再告诫地方官员,必须在“群情汹涌之初”,“擒首恶以儆余凶。”

于是,面对河南水灾问题,经过左思右想,乾隆最后做出了这样一个决断:

第一,严肃处理地方官。图勒炳阿和知县孙默都革职,等待进一步审讯处理,以儆戒其他敢于隐瞒灾情的官员。

第二,反映情况的人也得到处分。彭家屏被立刻勒令回家,以后不得干预公务。

之后,他又命图勒炳阿前往彭家屏家查抄,以查彭家是否亦藏此道伪檄。”显然,他特别讨厌的那个已经还乡又干预公事的二品大品,要狠狠处理,才算罢休。果然,审查结果证明,彭家屏存着几本明末野史,比如《潞河纪闻》、《日本乞师记》、《豫变纪略》等等。这些野史记载的都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各地反清斗争的情况。在乾隆看来,这些内容对清朝统治都是非常有害的。

乾隆便以其私藏逆书之罪,“从宽赐令自尽”,让彭家屏自杀了。

即使彭家屏自尽了,对于彭家屏的财产,乾隆也不放过。彭家屏家里有几千亩土地,他命令地方官,把这几千亩土地全部分给夏邑的贫民。

乾隆也许想,这样一处理,以后就再没有人敢向彭家屏学习,权操于上,以下犯上,随便扰乱社会秩序了。

接下来,他命令,夏邑县历年所欠的农业税一律免除,还准备通过兴修水利的方式加以根治。在整个事情处理完后,他又把图勒炳阿调进北京,体面地解除了他的巡抚之职。夏邑县令孙默最后仍然被革职了,以为其他官员之戒。

彭家屏的这个案子,在历史上,一般都被归为“文字狱”,称为“彭家屏私藏野史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乾隆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mr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