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新婚燕尔,官运亨通,随后又得到了一连串的超升,“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
这一连串的官职均为天子的近侍官,凡六部员外郎一般都加知制诰,为天子起草诏令。
公元1018年,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祯”。晏殊理所当然地成了“太子舍人”,而且赐“金紫”!此时晏殊二十七岁。
太子舍人既是太子侍读,也是太子最直接的老师。一个士人若能当上太子舍人,那是前途无量呀!哪怕没有朝廷提拔重用的机会,只要能把太子哄高兴了,等到太子做了皇帝,这太子舍人能不飞黄腾达吗?
也正因为此,晏殊当上太子舍人时,让多少朝臣羡慕嫉妒恨,很多比晏殊有资历的、官当得比晏殊大的、自觉学问比晏殊好的,一个个都挺不服气,连当时的执政大臣也不知所以然,皇上为什么会选上了晏殊?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恩旨,晏殊曾在心里揣测了无数遍。
诚然,他才华过人,但汴京并不缺乏俊杰,皇帝为何偏偏选中自己呢?
这让一向与世无争的晏殊,担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皇帝听说馆阁大臣们都热衷于游乐宴饮,唯独他晏殊闭门读书,所以才破格提拔了他一下。
原来,此时正值宋真宗的“咸平之治”,自从北宋、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这两个国家都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其太平岁月酿造的繁华盛世远远超过盛唐。
京城作为天下第一等繁华盛地,其旖旎的风光更是吸引了无数士人。在一路迤逦的汴河两岸,是一幢接一幢的酒肆饭馆,一桌接一桌地摆起了流水席,天下仿佛有不散的筵席。而最有幸福感的无疑是那些食皇粮、领俸禄的文武百官,每日退朝之后,便呼朋引伴,宴饮游乐,享受人生的盛筵,这也是皇恩浩荡,天子恩准的:“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
有了天子恩准,大家尽情地享受眼前的美好生活。而晏殊呢,却与众不同。在这歌舞翩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他每次退朝回家,几乎足不出户,不是在灯下读书,就是与兄弟们一起探讨诗书。晏殊不同寻常的表现,引起了天子注意。一个浮躁的世界,一个沉静的读书人,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一个好学上进的读书人的形象太鲜明了。
真宗心里暗自赞叹,对着那些不服气的或不理解的朝臣说出了他为什么要选择晏殊为太子舍人的原因:“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就这样,晏殊毫无悬念地担任了他入仕以来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太子舍人。在拜谢皇恩时,他听了天子的一番赞赏,却又道出了一番真心话:“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就是这样笨拙直白的一句话,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也没有得罪那些游乐饮宴的同僚。
晏殊曾在《解厄鉴》中写道:“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
愚昧之人,总把智慧放在嘴里,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本事;而真正的智者,往往懂得把智慧放在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