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玩游戏,关键是影响学习,妈妈就想办法了。
跟孩子约定,写完作业可以玩十分钟,可孩子不遵守,能多玩一会儿是一会儿。
妈妈继续想办法,手机放客厅吧,写完作业出来玩,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就会溜出来,说是要查资料。
妈妈生气了,必须惩罚,就没收了所有设备。
孩子有对策,上学的时候就用同学的手机玩,放学了就去同学家玩,美其名曰一块写作业。
妈妈继续想办法,联络所有同学家长,共同监督孩子玩游戏。
孩子心眼更多,竟央求奶奶出面借邻居家的设备,理由是要查资料,如果完不成作业妈妈就要发火,家庭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奶奶疼孙子,就掉坑里了。
……
妈妈困惑了,能想到的招法都用上了,怎么就治不住孩子玩游戏呢?
不停的换招法,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只是障眼法,掩盖的真相,是没有办法。
妈妈和孩子的博弈经过了几个回合,只要妈妈有办法,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一招制敌。你看那些武侠小说,高手基本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就那么几招,甚至是一招。
养育孩子,从刚出生的吃喝拉撒,到今天的学习、游戏,就是不停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越大遇到的问题越麻烦,解决起来就越难。这个规律对谁都适用。可你会发现,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似乎并不太费力气,是他们的运气太好,生了个好孩子?
不是,是因为这些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办法,他们一直有办法。而这个妈妈,也不是突然就没有办法了,而是办法一直就不多。这并不是说有办法的父母就多厉害,没办法的父母就有多笨。咱还是拿养花当例子,那些能把花养好的人,可能就是简单的知道这盆花是喜欢阳光的,这盆花是不能多浇水的,养花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那些总能把花养死的人,由于不知道花草的简单的喜好,就总会觉得养花很难。
不停的换招法,看起来很积极,看起来是父母在不断的付出努力,其实是很消极的,因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边界被孩子不断的突破。孩子之所以能逼着妈妈不停的变换招法,就是吃准了妈妈守不住边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日本之所以敢于犯我中华,就是因为吃准了我们是“病夫”,没本事看护好自己的家园。
不停的换招法,看起来充满了爱,其实是在纵容孩子,其实是将孩子推向了险恶之地——这孩子真不听话,真不懂事,看看,让父母的心都操碎了。
孩子走到今天,不是一出独角戏。一个矛,一个盾,相互配合着才有存在的必要。由于盾自身的软弱,总是被矛攻破,就只能把罪名按到矛的头上——你看,矛太不懂事了。
不停的换招法,看起来似乎展示的是父母的强大,其实却把父母的弱小暴露无遗。
是我方太弱,还是敌人太强?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