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读书哲思
65、君子固穷:为什么孔子在陈国快要饿死了还要骂子路是小人?

65、君子固穷:为什么孔子在陈国快要饿死了还要骂子路是小人?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23:06 被阅读627次

原创 2017-05-04 翻腾四海 四海书斋

【周游列国】

堕三都失败,孔子被迫去鲁,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依据《孔子世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踪简单的罗列出来。

“孔子遂行……孔子遂适卫……去卫……将适陈,过匡……去即过蒲,月余,返乎卫……去卫过曹……去曹适宋,遂至陈……去陈,过蒲…………孔子遂适卫……将西见赵简子,临河而叹……反乎卫……复如陈……自陈迁于蔡……自蔡如叶……去叶反于蔡……在陈蔡之间……至楚……自楚返乎卫……孔子归鲁。”

颠沛流离中的孔子师徒

从其中所记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外漂泊的这十四年,真可谓颠沛流离。期间各国国君皆不能重用,孔子和弟子们受尽嘲讽与白眼,而且迭遭凶险,好几次差点命丧异乡。如畏于匡,在陈绝粮,宋司马桓魋要杀孔子等等。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路过匡地时,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虎,而阳虎曾经为虐于匡人,所以把孔子围困起来。在陈绝粮,当是孔子所说的“从我于陈蔡”之时,师徒们困于陈蔡之间,断粮数日,差点饿死于荒野。此外,孔子师徒还曾受困于蒲地,孔子与蒲人盟誓之后,才被放行。

前面我们讲过,太史公写《孔子世家》所依据的材料有限,而不可靠的又很多,所以其中所记的孔子事迹有很多不能认作史实。汉代之后,关于孔子言语事迹的书大量出现,那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奉为了圣人,有关他言行记录越来越多,这些或为传说,或为后人附会,有的甚至是凭空杜撰。我们今天了解孔子,对于这些材料的择取要慎之又慎。

如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这件事,崔述就曾怀疑。当时孔子和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魋已经“拔其树”了,说明与孔子等人近在咫尺,为什么就追不上他们呢?桓魋是宋国司马,必定车马精良且随从众多。孔子与弟子最多二三十人,且顶多只有一辆破车,桓魋等人竟追他不上,谁会相信?再者,弟子们说“可以速矣”,意思是说您老人家快点跑吧。这时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若在平时,孔子说出这句话无可厚非,但是当时的情势如此危急,刀都架在你脖子上了还么说,是不是迂腐得近于愚蠢?虽然孔子畏于匡时也说过“文在于兹,匡人其如予何”,但当时是匡人围困而未进攻,与桓魋欲杀孔子的情形是不同的。所以崔述怀疑“其如予何”只是孔子畏于匡时所说,应是后人误传,又把“其如予何”这些话附会在了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这件事之上。

钱穆认为《孔子世家》所记的“蒲人止孔子”与“子畏于匡”应是同一事。当然了,他们也是“会之于虚”,没有十分确凿的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至于这些考据的事情,兄弟也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耐心和能力。而且,不但孔子卒后几百年的太史公,就算是孔子他本人,对于自己在外漂泊十四年间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其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他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吗?恐怕未必。我想,孔子在归鲁之后,回忆起当年与弟子们颠沛流离的生活之时,除了心中重新泛起那栖栖遑遑的复杂情绪之外,或许他老人家也会不复多言,只有一句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虽然堕都失败,被迫离开祖国,但他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欲使天下有道的志向丝毫未减,他仍然相信可以在他国为政行道。

130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仆,服侍,替人做事,这里指驾车。

庶,众也。庶人即是众人,指一般的老百姓。因为王公士大夫只是少数,相对于他们,无位无权的平民百姓占绝大多数,所以庶人又指平民百姓。

这段对话当发生在孔子堕三都失败后,第一次去鲁适卫。孔子初至卫地,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就感叹了一句“庶矣哉”,卫国人真多啊。冉有就说,既然人口已如此众多,还应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呢?孔子说,还要使民众生活富足。冉有说,如果民众生活已经富足了,还要如何呢?孔子说,还要以礼乐教化之,使民众知礼行礼,这样才能上下相安,国家大治。治国的先后顺序,是庶然后富,富然后教。此外,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初至卫国时仍是信心满满,想要有一番作为,使卫国邦有道,进而实现天下有道。至于后来的遭遇,谁能预料得到的呢?

0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卫邑。

封人,地方长官,具体职责不明。

患于丧,丧,是指孔子堕三都失败,失去大司寇的职位,被迫离开鲁国。

木铎:古代的一种大铃子,外壳为金属,舌头是木头做的。古代官府当政之人,有什么政教命令时,就会振这个木铎,把民众招集到一起再加以宣布。

封人说: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見也。可见他所见过的君子贤人肯定不少。第一次见孔子交谈之后就对孔子有如此高的评价,也看得出在当时人的眼中,孔子确是个出众的人物。

这个仪封人在与孔子见面之后,对孔子的徒弟们说:你们虽然在鲁国堕三都未能成功,失位去国,但不要担心,天下之无道很久了,老天将会以孔子为木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天将使孔子向天下人宣教布道,告诉天下人什么是道,使天下由无道而变为有道。仪封人的话正概括了孔子行道布道的一生。

孔子初至卫,信心满满,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于自己的流亡生涯过于乐观。从堕都失败去鲁一直到受季康子之召回国,这十几年间他颠沛流离,受尽嘲讽,备感寄人篱下之凄凉,同时又迭遭凶险,甚至有性命之忧。

【受尽嘲讽】

周游列国之时,孔子虽然能每至一邦,必闻其政,受到国君大夫的重视,但也受了不少的冷嘲热讽。

0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卫国大夫。

媚,谄媚,奉承讨好。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话是当时的俗语。奥:一家之主神,凡事皆管;灶,即灶神,主火,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主管一家的饮食。奥神,虽然贵为主神,位尊无比,高高在上,但是具体的事都各有专司,什么都能管,就是什么也管不了。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人们务实,媚于奥没什么用处,还不如媚于灶,至少能保证一家饮食无忧。

天,百神之大君也。

祷,告事求福也。

所,处所,地方。无所祷,即没有地方可以拜神求福了。

不管是奥还是灶,什么神仙都归老天爷管辖,如果得罪了天,则媚什么神也没有用了。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当时的俗语,谁都听过,孔子当然也知道。但是他没有回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说,天神是百神之主,不管你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要依从天理,不能违背良心道义,否则,得罪了老天,去哪里祈祷求福,都没有用了。

王孙贾与孔子两个人是在讨论拜神求福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这里的奥、灶,均有所指,他们只是在打比方,二人没有明说。也正因如此,导致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一说,兄弟以为最近于情理,姑且录之如下。至于真相,恐怕只有王孙贾和孔子二人知道吧。

孔子堕三都失败后,被迫离开鲁国,漂泊在外十四载,就数在卫国待的时间最长。孔子一直想求得时任国君卫灵公的重用,使道行于卫国而至于天下。而卫灵公怠于政事,对孔子一直是尊而不用。反倒是南子得宠于卫灵公,大权在握,在卫国很有影响力。因为奥神为一家之主神,供奉于内室,南子是卫灵公夫人,权倾后宫,对卫灵公很有影响力,随时可以向灵公吹吹枕边风。所以,此处的奥是代指南子。

而灶,则是王孙贾代指自己。王孙贾,孔子曾说“王孙贾治军旅”,主管卫国军事,也很有实权。他这是在指点孔子,说你要想在卫国受到重用,与其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而孔子却答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言下之意,我孔某人,既不媚于奥,不求南子,也不媚于灶,也不求你王孙贾,只求以仁义行道,无愧于天,无愧于心。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通过你求得的富贵权位,对我孔丘没有吸引力。这是孔子对王孙贾的有力的反驳。

可见,高手之间过招,绝不会似泼妇骂街那样。他们你来我往之际,若是没有点儿文化,一般人还真难看懂。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何,因何。

为,行也,作也。

是,代词,此也,相当于“这样一个”。

栖栖,汉人也作棲棲,成语栖栖遑遑,形容一个人匆忙奔走而不得安宁的样子。如:“仲尼栖栖,墨子遑遑。”

无乃,表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岂不是”,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固,陋也,浅陋无知的意思。如“学则不固”,学习就不会浅陋无知。

孔子遍历诸侯,奔走于各国的国君大夫之间,不得安居。微生亩就问他,你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栖栖遑遑的人,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逞你的口才以奉承人君,以求得一官半职吗?

孔子答道,我可不敢为佞。我是疾恨那些公卿大夫们鄙陋无知,为人君而不行君之道。言下之意,我周游列国,确实是为了求得重用,但不是逞能为佞,也不是为了利禄功名,乃是为了行道,使无道之人变为有道,使天下由无道变为有道。

孔子遍历诸侯,栖栖遑遑,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0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问孔子于子路:这里有一个句式问题,我们说某人问另一个人问题,常记作:A问B,后面接的是所问的具体内容。而《论语》与此不同,如这里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问的后面所接不是被问的对象,而是所问的具体内容,被问的对象子路要放在最后。《论语》言简意赅,这里只记作“问孔子”,其实从后面孔子的话我们可以推知,叶公向子路提问时,肯定不是仅有“孔子”这两个字,他应该说了很多话,主要内容乃是孔子的为人如何,这个人怎么样,如何评价等。

子路不对,非是不愿对,乃是不能对。子路入门甚早,追随孔子几十年,有起有落,有宠有辱。被迫离开故国,漂流在外,历尽艰难险阻,尝遍人情冷暖。叶公突然要他给自己的老师作一评价,此时的子路必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以致一时语塞,不知何以作答。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他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叶公,我孔丘之前发愤忘食,学文武之道,为司寇,堕三都,欲使天下有道。虽然失败,被迫去鲁,遍历诸侯而不得重用,但仍能乐以忘忧,不知不觉间,已是白发苍苍一老人矣。孔子这么说,或许也是一种自我解嘲吧。

【迭遭凶险】

0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去曹適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世家》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50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10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曾厄于陈蔡之间,也就是在陈绝粮之时。当时的子路、颜渊等与孔子一起奔波的诸位弟子,如今皆已不在身边。不及门,即是不能进我家门,就是不能再常伴孔子左右的意思。

090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近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孔子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桓魋欲杀孔子,子畏于匡,在陈绝粮,厄于陈蔡之间。遭遇这么多次危险而能大难不死,孔子说都是因为老天在保佑他。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除了是老天保佑,真的找不到别的理由。有一次在奔波中生病,孔子差点死在路上。

0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疾甚曰病。

这里的臣是指古代诸侯大夫临死之时,为其准备后事的人,诸侯有臣,大夫有家臣。

间,繁体字作間,間与閒是同一个字,隙也。两扇门中间有缝隙,可以看见月光。病间,就是病情中间出现了一段空隙,意思就是有所缓解。今天的清闲,表示有空余的时间,也是假借字,其本字应为間或是閒。

无宁,宁愿。

子路看到孔子病重,以为他不中用了,所以就让其他弟子代为臣,以大夫之礼替孔子准备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才知道子路在他病重期间“使门人为臣”这件事。所以孔子说,仲由行此欺诈之举竟然瞒我这么久,我已去司寇之职,不再是大夫,就不应该有家臣为我准备后事。无臣而为有臣,我这是要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而且,与其死于家臣之手,我倒宁愿死于你们这些弟子手里。即便我不能像大夫一样有一个风光的葬礼,难道我会死于道路,暴尸荒野吗?仪封人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又怎会死于道路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5、君子固穷:为什么孔子在陈国快要饿死了还要骂子路是小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ma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