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范浚之比较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7-15 18:49 被阅读0次

今日,学术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韩愈是宋明道学(简称宋学)的先驱,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是宋学的开山人,由匡亚明主编、苏州历史学家方健撰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范仲淹评传》也持这一观点。在北宋朝应运而起的理学则是宋学的分支,而出生在北宋、成长于南宋的范浚无疑继承了宋学的主旨,别开生面地在八婺大地上形成了具有辩识性的金华学派,被后人称为“婺学之正宗,浙学之托始”。

方健认为,范文正公

一、尽精微,易学研究开义理派先河。

《四库总目提要》中说是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政史事。象数、儒理和政事,在不同时代,对《易》有三种不同的阐释。王弼(公元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胡瑗(公元993~1059年),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宋学开山人”,这一桂冠怎么就会落到范仲淹头上呢?在方健看来,真正的义理派《易》学是在北宋朝发起的。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定序》撰写于天圣5年(公元1027年),远比欧阳修、胡瑗、张载诸家的易说为早。范仲淹对《易》之理解和阐释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可谓“积学于书”、“得道于心”。张载(公元1020~1077),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迁徙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

第一次穿汉服(左一)

范仲淹《易》学研究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易》兼三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范仲淹的《以兼三材赋》是关于哲学本体论的最早探索之一。在范仲淹看来,《易》以象设,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穷理尽性,重六画而原始要终。他第一次提出”太和“这一哲学范畴。后来由张载在《正蒙》中得以完善。张载用“太极”指天人合一的道体,又用“太和”来表述天人载体的和谐。

二是“穷神知化”的辩证思维。撰写《穷神知化赋》,实际上体现了体用、阴阳、动静和盈虚等对立统一关系。另外,也能在《蒙以养正赋》、《临川羡鱼赋》等文章中看到这些互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是“四德”说:令人耳目一新的本体论解释。《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性命之理”。这是统天地人而言的。道或理,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哲学范畴。四书之一的《中庸》概括为三个经典性命题:“天命为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前两个命题分为世界观、人生观;合而观之,即为心性内圣之学的全部内容。第三个命题即儒家的名教思想,指由内圣而外王,由心性修养转而为用。胡瑗提炼为“明体达用”。在宋代理学家的心目中,“周公,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自孟子之后的1400余年历史,出现了学绝道丧。儒学发展断层的道统危机。

范仲淹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的诠释,从理论上阐明了:就宇宙内部的机制而言,以乾健为统率,以坤顺为丛书,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协调互济,共同构成了天人整体的和谐。更为可贵的是,由此引出了名教思想:“人微四德,则无令名;国家无四德,则风教不伦”。首次沟通了自认的天道观和道德本体论,为理学家们,尤其是张载的进一步研究指综发绪。北宋的理学家正是在回应佛、道二教严峻挑战,试图对这一儒家传统作理论上的阐释而重建道统。(未完待续)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7月14日早上

相关文章

  • 范浚为啥不提范仲淹?

    宋范浚在《寄上李丞相书》中三次提到“韩、富、欧阳、司马、二苏诸公”,单单不提范仲淹为什么? 庆历新政。范仲淹、韩琦...

  • 唐代诗人诗咏“终南山”

    近来,受兰溪市范浚研究会会长范国梁之托,在编《范浚研究集》,其间,我断断续续地写了长文《韩愈之范浚》。也因此,对韩...

  • 转化与创新(简牍812)

    范浚学说研究心得—— 范浚先生及其范浚学说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更能做得到,相信今后也能研究与应用得更好。因此,...

  • 朋党之“论”(儒学系列之六)

    南宋范浚作为进策之一,写过“朋党”一文;北宋期间,与范仲淹共事并进行庆宁新政的欧阳修则写过“朋党论”。这两篇文章有...

  • 韩愈之范浚

    本文重点讨论韩愈对范浚道、辞之影响 首先,我们来重现韩愈。 道统之说。韩愈第一个确立了由尧、舜、禹、汤、文、武、周...

  • 读“范浚集”(一):文体

    《范浚集》和《范香溪年谱》分别收录了兰溪籍理学家范浚大量的诗文。 单就文章来说,只要我们大概浏览一下《范浚集》的目...

  • 鲁达进宫(11)

    回到府中,包拯想起范纯仁。当初范仲淹与包拯是政坛对头,范仲淹几次被贬都因包拯弹劾,政见不同,但各自为公,范仲淹并不...

  • 范浚与“烧春”

    范浚在《次韵弟茂通立春四首》中说到了“烧春”。原诗是这样的:物华俱人发生辰,喜见花梢刺眼新。便好衔杯嚼红蕊,不须枝...

  • 诗歌创作的“机缘巧合”

    一大清早,我在梦里与文友一起谈“诗歌”,且独步庭院,慷慨激昂。看来,范浚的诗歌把我的心打动了。范浚写了很多四季歌、...

  • 范浚学术探讨点滴(与金子龙老师的对话)

    对于范浚(香溪),千万动不动只跟吕祖谦比对,什么学说,什么创始人,多少子弟,而是往前看,与更早的古人去进行比较。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仲淹与范浚之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ci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