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同事去转山,本想摘一些茵陈回家做茵陈饼吃来着。因为去年听一个朋友说,茵陈特别好吃,所以我们就去摘了,结果我们两个人翻遍了2座小山坡,结果只摘了一大把茵陈,好说歹说就煎了5个巴掌大的茵陈饼,因为想留给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吃,所以我只是象征性地吃了2个。
所以今年我就一定要摘到茵陈,再次做出茵陈饼来吃个够。于是上周我就和朋友圈一起去,翻了好几个山头,只摘到2棵茵陈,啥也做不了。
不甘心的我,今天又叫个同事去,因为这同事也认识很多野菜,本以为可以满载而归,结果依然让人失望。
行程快三分之二后,我才看到一棵小小的茵陈,同事看后大叫:原来这就是茵陈,我老家的山上可多了。
我笑,未必哦,也许你看到的并非是茵陈,而是艾草,同事细细一看后说,的确不是他认为的艾草,的确茵陈和艾草有区别。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8只眼睛(都戴眼镜)整整找了一个小时,也没摘到多少茵陈,我只不过是装满一口袋而已。
不满意的我们继续往山里走,总以为会有一整片的茵陈在等着我们采摘,谁知道我们都快走到山的尽头了,依然没看到一棵,哪怕是茵陈的影子也不见。
同事终于放弃了,要不,我们摘点鸭拓草吧?这里很多也很嫩。
说实话,我是不想摘鸭拓草的,可是我们总不能空手回去吧,就这样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摘鸭拓草。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远离人烟的小河边的鸭拓草真的非常水灵,非常新嫩,一掐就断,本来不想摘的我,也静下心来摘了不少鸭拓草。
唾手可得的东西总是不被珍惜的,看着眼前这么便宜的鸭拓草,我们又开始向往那难得一见的茵陈。
为了提高找到茵陈的效率,同事忍不住百度了茵陈的生活习性: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但尽管我们不曾错过任何一个我们见过的小山坡,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块林下、茅草地,但依然只见山坡,只见茅草,却独独不见我们想要的茵陈。
天快黑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回家,但摸着鼓鼓囊囊的口袋的茵陈,我开始思量:这么多茵陈可以煎几个饼呢?两个还是三个?
我把好不容易从草堆里搜罗来的茵陈,最后做出可怜兮兮的2个茵陈饼,但吃着香喷喷还清甜无比的茵陈饼,就着绿油油的鸭拓草,我就觉得我吃下了一整个春天,开心而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