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每天300字三笑集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4:03 被阅读0次

    第26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即钓鱼。

    纲:网鱼。从糸(mi),从冈。纲的原意为提网时所用的总绳子,“纲”提起来后,“网目”就会张开,所以叫“纲举目张”。由此引申为事物或者事件的主要或者要领部分,如“提纲”,后又引申为:法度,纲纪,纲常,在生物学上,“纲”是生物学分类的一种类别,在“门”之下,“目”之上。

    中国从唐代起转运大批货物所行的办法:一纲即一车或者一船(把货物分批运行,每批车辆船只的计数编号),如花石纲,生辰纲等。

    纲具有代表性、规范性、表率性、领导性:代表性如生物的类别划分;规范性如朝纲;表率性及领导性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社会的一种社会规范,即“三纲五常”中的“三纲”)。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弋:象形字,意为带有绳子用来射鸟的箭。

    宿:会意字,古同“夙”,“宿”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像一个人在房间里,躺在席子上睡觉。本义就是夜晚睡觉。引申有居住、住宿的地方、夜等等意义。“夜”本身含有过去了的意思,所以“宿”又引申为素来就有的意思。又引申为量词,指一夜,这时读为xiǔ。又指天上的星辰。这时读xiù。

    本文中的“宿”意为归巢夜宿之鸟。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全文理解为:孔子钓鱼而不网鱼,不射归巢夜宿之鸟。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爱人”的范畴很广,包括:1,“守礼”,维护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混乱,战争。2,文治,即教化民众,充实民众精神生活。3,武备,维护国家安全,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4,环保,即环境保护,也叫“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瘟疫的流行。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保护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但是,时至今日,人类依然无法无天,滥砍滥伐,滥吃滥杀,好了伤疤忘了痛,天灾,瘟疫轮番上阵,向人类反复报复,让人心痛!胆寒!

                  爱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开始,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水的滋润下,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蒙昧无知到文明进步,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沿着历史的脚步款款而来……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百鸟群兽和谐共处,大禹把天下划分成九个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九州,其中政治,文化的中心就在豫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带,“豫”有安适,快乐之意,那时生活在豫州的人民纵情享受着快乐生活,“豫”是个象形字,就像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那么,难道豫州这个地方跟大象有关吗?考古人员从商代妇好(商代君王武丁之妻,史上第一位女军事统帅,女政治家)墓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象牙陪葬品,可以推测,当时的豫州地区确实有野象出没的。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优美: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气候温润,野象众多,人们牵着大象,或者搬运货物,或者下地劳作,大象死后,用象牙制作生活用品或者装饰用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然而,人类是贪婪的,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优美的环境被一步一步地逼退,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瘟疫流行,生态失衡……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很多人未必会知道犹豫不决中的“犹”和“豫”就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猴子和大象(不同于现在的大象),因为它们都已经灭绝,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许经过若干年后,人们不知道为虎作伥中的“虎”是什么东西,杀鸡儆猴中的“猴”是什么玩意儿。

    早在虞舜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在唐尧时期,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伯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夏朝创始人)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周朝先祖)担任后稷(ji),掌管农业;命契(商汤先祖)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司法鼻祖)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水利鼻祖)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伯益(秦朝先祖,环保鼻祖)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商周时期也有一人叫伯夷,不同一人)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乐师鼻祖)担任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 , 舜所设的"虞 ", 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 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尚书 ·尧典 》也记载了舜任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

    伯益的确是环保专家, 他是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 他发明了水井, 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 他还是动物保护权威, 即 《汉书 ·地理志》 中所说的"伯益知禽兽"。

    《逸周书 ·大聚篇 》记载 , 大禹在任时颁布禁令"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 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 川泽不入纲譬, 以成鱼鳌之长." 春季实行"山禁", 夏季实行"休渔"。这既保护了环境, 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周文王东征崇国时,曾颁布"伐崇令",规定"毋坏屋, 毋填井, 毋伐树木, 毋动六畜。" 即不得毁坏房屋 ,不得填埋水井, 不得砍伐树木 , 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在周代 , 环保部门的编制更大 , 分工更细化, 有山虞、 川衡 、 林衡 、 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 山虞的地位最高 , 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 "山林局"。他们的后人有些以先祖的职业为姓,如“林”姓,“虞”姓等。

    管仲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他称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范泽草莱, 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 ·地数》, 他认为,不做好环保工作,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

    儒家先贤们也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除了孔子,孟子曾跟梁惠王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荀子在他的《荀子 ·王制 》中说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 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 , 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 "圣王之制也" 。

    《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就是人类应该包容万物并育,这才是天道。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也非常重,《韩非子 ·内储说 》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把灰烬这类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 , 被发现后将被剁手。后来古人对破坏环保的处罚有所放松 , 但也不轻饶。如在唐、 宋两代, 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 要被"答五十"; "伐毁树木"的,则以偷盗罪论处。

    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至于保护水源方面的规定, 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规定 "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 , 杖六十"等。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出台了“封山育林”,“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政策,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贪婪的人类依然我行我素,乱砍乱伐,滥捕滥杀。致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森林失去了蓄水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导致气温逐年上升,一下雨就“洪涝”,雨一停就“干旱”。

    森林面积的减少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数量急剧减少,加上人类在虚荣心,好奇心,畸形错误的养生观念的驱使下,滥杀滥吃,野生动物不但数量减少,种类也在锐减,令人心痛。大自然是有报复心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瘟疫等轮番上阵,还是无法警醒贪婪的人类……

    在有些民族的信仰中认为人是“神”创造的,同时,“神”也是人创造的,因为“神”是人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人,也没有“神”,人是“神”的一部分,是“神”最重要的部位——大脑。“神”的其他器官是由别的有灵性,有血性的动物组成的,如果我们人类什么都吃,就等于在伤害“神”,伤害自己。

    儒家不但讲“仁”,还讲“义”,做了好的,应该做的事就叫“义”,“义”的繁体字由“羊”和“我”组成,“羊”代表美和善,“我”代表“义”要从我做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7.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eh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