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
文/芒果君爷爷
图/芒果君奶奶
从南昌乘高铁驰向东南,雨水恣意击打在车窗上,水珠尚未立足便被风掣列车抛向身后,窗外视野依旧清晰。群山之中,岚气亦真亦幻,冉冉环绕在闽东翠绿山岭上,洁白轻柔,虚无飘渺。
约两个小时,安抵榕城福州。
夏季雨水充沛,榕城沉浸在雨丝的洗涤中。我自幼时素来不善使伞,以为顶雨前行可显男儿酷勇,如今花甲已过,儿时习性却积重难返,仍凭蒙蒙细雨拂拭在脸颊上,眉须挂着晶莹水滴穿梭在三坊七巷。凝视古老的门楣、抚摸斑驳的门当,品味已逝的岁月,那种丝丝雨雾中的清新怡然,不经历其景是难以言传的。
在榕城街头巷尾,抬目可见文宣誉其为“有福之州”,并以之阐释其地名来历,国人讲究口彩,是啊,躺在有福之州酣寐,何乐不为?这是人们对自己故乡的希冀,谁不希望自己家乡风调雨顺市井安康呢。
不知道榕树是否福州市树?想来榕城之名多于榕树关联。榕树在鄂罕见,福州却比比皆是。榕树树冠阔大,如同擎天巨伞,难怪有人称其可“独木成林”。榕树枝条垂下丈余根须,微风荡漾之下,好似岁月老人的须发随风摇曳,倘若立于榕树褐色盘根之畔,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常绿乔木榕树使人们记住了福州,著名肴馔“佛跳墙”更是蜚声海内外,所谓博大精深莫不如此。中国菜系繁复,菜品难以数计,但凡餐饮业内,鲜有人不知“佛跳墙”者。“佛跳墙”菜名奇特,夹杂着几分诙谐幽默,着实有令人探奇的冲动。遥想当年,菜肴的创造者抑或是食客,穷尽了菜肴的品名后,皆不能诠释其美味,故以僧人闻其香味不能自已跃墻而越。跳墙有隐匿密访之意,实在是诱惑空前才使僧人对戒律狂悖。
佛教始于印度,传入中国确切年代异说甚多,多以东汉时期最为广泛,印度佛教在饮食上并无禁忌。世界上唯一不吃肉食的当属中国的汉传佛教之信徒,其间也有故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晚年怠于政事、痴迷佛教尊崇佛法,下令僧人必须吃素,梁武帝四次入同泰寺舍身出家,屡屡由大臣赎身回宫,真乃“同泰寺中频舍身,帝王有价可钱赎”惹得后世嘲笑,中国僧侣不食肉食却是真真切切源于肖衍的。其实,并非佛教皆不食肉,藏传佛教流行我国西南西北数省,僧伽啖肉饮酒乃生活日常,倘若他们身着袈裟端座于聚春园酒楼亦不违备戒律,即使同为汉传佛教之日本或朝鲜和尚,堂而皇之品食荤腥,亦不背离佛意。看来,受美味佳肴而不能放纵,冒天下之大不韪舍禅跳墙觅寻动物肉食,其所为亦只能是中国汉传佛教信徒了。
福州“聚春园”,始创于1865年,驰名中外的“佛跳墙”就源于“聚多冠盖、春满壶觞”的历史名店。当年衙厨郑春发研创的“满坛香”或“福寿全”皆不可令人瞩目,惟有调侃僧人的菜名“佛跳墙”,不但受国人追崇,金发碧眼的外国首脑也情有独钟,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东街口的聚春园,亦荣膺为华丽的星级酒店。
“佛跳墙”用料考究,鲍鱼、辽参、鱼翅、瑶柱、蹄筋、鸽蛋、花菇等二十余种食材共治一坛,入高汤后文火煨制八小时,始能达到荤素融合浓香软糯的味觉境界,“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清规戒律难以抵抗美味诱惑,在佳肴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华丽的聚春园大酒店,巨大金黄“佛跳墙”釉坛立于厅门,廊墙上一帧帧画屏,记录着聚春园的过往,百年前烹饪佛跳墙的场景,用铜塑再现了昔日的风貌,挂红花轿,凸显昔日的热烈。徜佯于此,文化,历史,美味交映其间。后厨洁净设施一流,厨师烹饪均在视频下传导于电视屏幕供食客监控,细微之处,彰显出百年老店的自信。
是夜,下榻聚春园大酒店,伫立窗前,福州东街口繁华市井尽收眼底,它的毗邻之处,三个坊里七条街巷的青砖黛瓦在雨水中一尘不染,大红灯笼静静地悬挂于斯,在雨夜之中,泛着彤红的光芒,静谧而安宁。
闽东榕城,有福之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