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3年前,我在香港采访的时候,结识了当地一位艺术评论写手。
他非常热情,力邀我加入他的评论工作室,并且极力搭桥举荐,让我去他朋友的艺术经纪公司任职。
“你知道吗,现在香港写策展前言的人才非常少,汉语写手更是稀缺,而且你又是广东人,懂粤语……如果你来香港工作,你每月的工资收入和稿费收入加起来,大概会有4万港币左右,比你在深圳好。”
坦白说,我是心动的。虽然这个收入,对比香港的物价,其实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作为童年时期,被TVB肥皂剧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一代,说没有“香港情结”是不可能的。
有望去到年少时期的“梦想之城”效力,见证资本主义世界的发达繁华,呼吸干净香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放飞自由的心灵——这些画面太美我实在不敢看。
然而,深思熟虑之后,对于香港友人的这份美意,我却婉言谢绝了。
为什么我要拒绝这份来自全世界最发达最活跃的经济体的邀请?友人们纷纷不解。
01
这几年,因工作关系,往复深港非常频繁,对于两座城市的优劣长短,我也是深有感触。
第一次去香港,我在沙田公园漫步,终于见识了什么叫水晏河清——对比深圳河流的乌烟瘴气,香港的河水简直是清流中的清流,不仅清澈见底,湾幽滩净,居然还有一群白鹭栖居于此,绕水而翔——你要知道我多久没见过有鸟的水了……
我在新界坐公交车,一个老太太下车的时候突然摔倒,结果七八个路人涌上去把她扶起来,还一个劲嘘寒问暖。司机也很配合地停车协助施救,一起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全车也没有一个乘客有怨言。
我在香港问路,常常会得到三种语言(中英粤)的、详尽的步行指南,几乎每个被问者,都恨不得把你亲手带到目的地……我有次在屯门迷了路,一个年轻人领着我走了20分钟,直到把我送到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才肯离去。
所以,无论人文风情,还是卫生环境,我都很想给香港点一个大大的赞。
但是,我还是不愿意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因为我知道,来香港逛街,跟在香港生存,是两码事。
02
要想在香港生存下去,第一个揪心的问题是住房。
有一组令人大跌眼镜的数据——香港私人住宅超过一半的实用面积小于5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约16平方米,大幅落后于新加坡及内地的北上广,与国际大都市、发达经济体(人均生产总值约4万美元)的地位很不相称。
我始终不明白,拥有被全球人士盛赞的“公屋福利居住制度”,为什么香港人的居住质量却差得令人发指。
要知道,在香港,绝大多数居屋都是不带阳台的!大多数香港人根本没有“晒衣服”这种概念,都是要么去干洗店洗衣服,要么通宵开着空调吹干……
另外,香港70平米以上的房子已经可以被称作“豪宅”,三代同堂蜗居在不足50平米的陋室比比皆是。曾经有个朋友在弥敦道租房,56平米的房子,月租竟然高达3.2万港币——那栋楼的升降电梯只能容纳一个人,一进去立刻窒息,连转身都费劲。
香港的房价也令人咋舌——有次在屯门购物,留意到房产中介推荐的所谓“笋盘”——370呎(大概34平米)的房子,标价498万港币(按照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大概433万元)。也就是说,每平米大概12万元人民币!要知道,屯门只是香港的郊区而已!!
租房贵,买房更贵,我一个港漂靠什么在香港安身立命?没有安居,何来乐业?
03
第二个揪心的问题是,医疗。
香港人均预期寿命高达83岁,比以“高寿”闻名的日本还要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应该说,香港人的长寿,很大部分得益于发达健全的公共医疗体系。
只要有香港身份证,每年缴付一笔“象征性”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大多数公立医疗服务。
这么好的医疗制度会有什么缺陷吗?问题就出在“排队”上。
很多大陆人不知道的是,在香港,“预约就诊”的时间周期,不是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周”,甚至“月”和“年”为单位的。
以油麻地皮肤科为例,2015年6月预约,就诊时间要被排到2017年5月去了——也就是说,看个皮肤病,排队居然要2年多!
2015年6月看病,被预约到2017年5月如果是一般感冒发烧,在香港看病的排队时间并不长;如果病情危急,符合急诊指征,也会获得优先“插队”就诊的权利——然而,皮肤病、耳鼻喉科病这些不会立即致命的专科慢性病,预约就诊常常就得一年半载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的鼻炎患者,这样的候诊速度简直是噩耗。
04
第三个纠结的问题是,教育。
很多人以为香港教育是“西方化”的,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不重的,平时上课就是玩玩玩的——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解。
真实情况是,香港人非常迷恋教育竞争,全民上下怀有强烈的“名校情结”和“补习情结”——看看弥敦道、旺角、油麻地和尖沙咀铺天盖地的“数学天王”、“考试必过”广告就知道。
香港学校同样有“名校”和“渣校”的分别,民间会根据应试分数的高低,把各大中小学分成band1,band2,band3三个等级。和众多香港影视剧里演的一样——band1学子从来都是趾高气昂,自带学霸光环,而band3学子基本都是打架闹事、作弊挂科小能手……香港“差生”遭到的歧视一点都不比大陆差生小。
我一个外地人,能有多少金钱和资源,去跟本地人竞争?去保证自己子女能够在香港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幸存下来?避免他们沦为Band3学校里无所事事的学渣?
要知道,香港的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大陆高考),每年录取率仅仅是37%左右,也就意味着63%的香港考生无法读大学,这竞争简直比大陆人民深恶痛绝的高考还要恐怖得多。
另外,我可是亲耳听到香港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小孩子不打怎么能成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呵呵,真心不觉得这些教育方式,能比内地“先进”多少,“人道”多少。
可见,住房、医疗和教育三个重大领域,香港的制度对外地人都不太友好。
当然,只要你足够有钱,三个领域你都能享受到比深圳优越得多的待遇。
因此,纵使香港有再多的优点,权衡利弊之后,我也只能敬而远之了。
05
精致的香港,是富产和高净值家庭的港湾;粗粝的深圳,才符合我工薪阶层、屌丝草根的身份。
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评价就是:香港有香港的好,深圳有深圳的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香港固然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元素。
它的国际化、现代化资源,能为移民海外提供重要的便利。
它较为健全的司法体系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程序上的平等、保障每个人获得人格上的尊重。
对于那些一心把走出国门视为阶级跃升的中产子弟们而言,香港也许是个不错的中转站。
对于原本就衣食无忧,“想去世界看看”的人们而言,香港也能为你们呈现更丰富的视野,满足你们的眼福。
但是,对于那些工薪阶层、普通白领阶层,个人的物质条件尚需改善,还在为温饱小康拼搏的人们而言,香港却不见得一定是个好去处。
你最终落脚在哪个城市,需要自己进行利弊权衡,优劣分析。
既不要相信什么“资本主义世界都是水深火热”,也不要迷信“海外的月亮都是圆的”。
我放弃了香港的工作,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小小屁民,在城市选择上做出了符合自身情况的理智决定,而已。
联合征文:一座港城,一种情怀——我的香港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