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路趣事之“新禅”

作者: 孤微醺西柚 | 来源:发表于2021-12-24 23:52 被阅读0次

今天学到一个新知识,说来还是一桩趣事,主要还是感谢友友“艺言言之有意”在《你的内心拂尘了吗》的留言:“关于拂尘除垢,我还知道一个小故事,佛陀时代大路和小路(愚路)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去查查。”

故事篇幅有点长,有兴趣的友友可以上网查看全篇,我简述一下:

佛陀时代,印度有一对兄弟,哥哥叫大路,弟弟叫小路。大路天资聪慧,小路愚笨无比。因为弟弟小路太过愚笨,很出名,渐渐地,大家给他取外号叫愚路。

父亲死后,兄弟俩前后皈依佛门,大路证得阿罗汉果位,愚路因为愚笨被大路尊者呵斥假意赶出佛门。

佛陀路过,开始教导愚路,教授愚路两句法语:“我拂尘,我除垢。”愚路为大众比丘擦拭鞋履,消除业障。

业障一天天消除,愚路智慧开始显现,终于在一天夜里顿悟法语。

此尘是人的贪欲,人的瞋恚,人的邪见,有大智慧的人,应离贪欲、瞋恚与邪见。

终于,愚路证得阿罗汉的圣果圣位。

开悟后,愚路再也不是愚笨的小路,现在他是愚路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圣弟子与大比丘了。

现在,愚路尊者的顿悟所得,对于“尘”的定义:贪欲,嗔恚,邪见。我之前探讨过,现在有了新的体悟,我们本身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觉悟的,本身带有业障,又被浮世芳华迷了性情。

《净心戒规》言:“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佛家对“尘”有好几种解说,所以就有修行一说。

我认为“尘”是红尘气,红尘万丈,七情六欲,也没有七窍玲珑心,哪能轻易破除幻术。天长地久,哪能通透?

说起拂尘就不得不提禅宗,禅宗是脱胎于印度,产生于中国的新佛教。中文里的“禅”英文翻译为“冥想”或“静坐”。

以下分别是禅宗北派的神秀禅师和南派的慧能禅师的诗偈: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无物,何处惹尘埃!

前面是神秀的诗偈,后面是慧能针对神秀写的诗偈。最后,弘忍法师赞扬了慧能,将衣钵传于慧能。现在看看,神秀法师的诗偈里也有儒家的“慎独”思想。

在佛教里的“菩萨”,其实本义解释成“觉悟者”。普通人很难觉悟,慧根也不高。佛家有一句话“出家人不打诳语”,他们认为打诳语会加重口业,更难消除自身的业力,也就有了“罪过罪过”。

其实,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神秀法师的诗偈里徘徊,修行。而慧能法师的诗偈则是更高一层次的修行。

冯友兰先生书中提过,“最好的修禅便是尽力做眼前当做的事,而无用心”,我觉得这正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不为”,而是“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

拂尘,清除烦恼,尘垢之义,我更多想加重拂去心中“尘埃”这一点。修身净心,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再抛弃其它一切的得失考虑。强调一下,并不是抛弃一切,什么都不做。

辜鸿铭教授也提过,“中国人完完全全,彻彻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因此引发另一种精神追求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不得不说,这种思想从古代一直贯彻到当今,而且我相信且确信不会终止。

三句义很有名的三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一样,修持“不修而修”和“不知而知”,这是我们寻求一种内心修持。三句义对应三个境界,可以参照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类比解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怎么修持呢?做事而不求结果,之前在《奇闻笑谈之《笑场》》中提到的机,缘,分,果这四者也刚刚好。静心修身,内心修持,愚路尊者的顿悟亦是如此。静极生慧,佛,儒,道的经义里都提到过,有兴趣的可以翻阅查找。

同样,提到修持自身我就想到儒家的思想——内圣外王。意思是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这就和上文提到哲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有点相似,对内修得出世至德之心,对外修得处事之理。

人们常说“赤子之心”,是如婴儿般至真无邪之心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解释为看繁华落尽,观世事无常,反朴归真的“至简之心”。大家都在滚滚红尘中“翻滚”,不免“入味”了,所以你的选择是哪种“净心”去味呢?

一饮一啄,皆是修行。做一件寻常事很容易,无求无心很难。有所求时,就会产生新的业力,如何“明心”?做事容易,修心难。《水浒传》鲁智深坐化留下一段话结尾是这样的:“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一生不修心,临前净心一朝参禅。

一个人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处于一种净心凝思的状态,这时便是修行。做一件事,忘记那件事。打个比方,在简书写一篇文章,从提醒自己写到写而“忘记”,渐渐做到“而无为”,没有勉强,自然“忘记”。当然,我所说的“忘记”不是忘记。

做“无成之功”,行“无为而为”,又如何能有愚路所说的“尘”,修持自身,便是觉悟。我一直认为平凡中充满大智慧,刚好对应《中庸》开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饮一啄皆是“道”。

个性签名中有一句“洗去浮世芳华”,我也想求得“至简之心”吧?潜移默化修持自我,我想这就是我领悟的“禅”吧!

谢谢!

相关文章

  • 愚路趣事之“新禅”

    今天学到一个新知识,说来还是一桩趣事,主要还是感谢友友“艺言言之有意”在《你的内心拂尘了吗》[https://ww...

  • 馆长推文赏 | 在虚无中找回自己的至简之道

    今日推文赏: 【精选推文】:愚路趣事之“新禅”[https://www.jianshu.com/p/a8748c7...

  • 《愚路趣事之“新禅”》后续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很适合用在《愚路趣事之“新禅”》上。没想到时隔一段时间,这篇文后劲这么大...

  • 《心灯录》一味禅

    湛愚老人 著 山顶洞人 批注 大愚欲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只一味禅。”大愚问如何是一味禅?宗便打。愚大悟曰:...

  • 佛说四种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

  • 不惑回顾

    文/九雷 回顾愚不惑之人生,愚之善良常被利用,愚之忠厚常被欺凌,愚之诚信...

  • 佛法修证精华(5)

    有四种禅:一、愚夫所行禅,观察自身空相,以解脱形骸之累为务,即此坚定不移,认为修行目的,由如此观察和定力的...

  • 《印光法师文钞》: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代悟开师作)

    某某来山,问及起居。言日阅禅录,常谈机锋。愚谓衰老之年,当勤念佛,即净为宗,方有实诣。请试论之。禅与净土,理本无二...

  • 宋公愚人自愚说

    2014年——2018年 整理:理丠 甚矣哉愚人之愚也。不自愚而为人愚,人愚而使自愚,总之自愚之不已,而自愚愚也。...

  • 悟❤心

    池畔 心静之 道在 山体中 飞翔的心 远方的路 何时 尽头 心之禅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愚路趣事之“新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vr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