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04】喜怒忧惧就是“放心”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3-24 06:00 被阅读0次

    第157条(《答陆原静书》之八)原文: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末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陆澄说,当我产生喜怒忧惧的情绪时,即使非常强烈,只要我内心的良知觉醒,这些情绪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有时是一产生就被遏制住了,有时是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控制,有时是事后感到后悔,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良知就像一个主宰,它总是静静地居于一个无事之地,它与喜怒忧惧是不相容的。

    王阳明说,陆澄有这样的内心体悟,就能够明白心之本体就是未发之中,是寂然不动的,就能体验到良知发而中节、感而遂通的妙用了。

    但是,虽然良知不受喜怒忧惧这些情感的滞碍,但也不是完全与它们不相容。

    按陆澄的意思,良知大概像一只猫头鹰,平时静静地蹲守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旦发现喜怒忧惧这些老鼠出洞了,就会把它们消灭。可是在王阳明看来,喜怒忧惧并不是老鼠,也许更可能是羊群,如果有的羊迷路了、走失了,良知这个牧羊犬会把它们找回来,使它们重新归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喜怒忧惧就是心放逸而偏离了良知而产生的情绪。这里的喜怒忧惧与我们通常说的六志不完全一样。

    第158条(《答陆原静书》之九)原文: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王阳明说,良知就像一面明镜,可以照见我们一切思想和言行上的灰尘。陆澄由此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治学的功夫就是照镜子,从思想上说,就是戒慎恐惧,所以如果能够做到戒慎恐惧,那就是致良知了。

    王阳明同意陆澄的看法。为什么呢?所谓戒慎恐惧,是指慎独和克服恐惧,慎独是至诚而不为私欲所诱惑。所谓恐惧往往是由人的私欲引起的,能够去除私欲,剩下的当然就是纯洁的本心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04】喜怒忧惧就是“放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yh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