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故乡的书斋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东侧,虽处于游人如织的意式风情区,但独居一隅,十分清幽。
曹禺故居建于20世纪初,曹禺1912年后随家人迁入,当时坐落于意租界的文森索罗西道,就是如今的民主道23号和25号。
两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组成院落,坐东朝西,23号为前楼,建筑面积322.02平方米,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为红砖清水墙;25号为后楼,建筑面积290.24平方米,外檐为青砖清水墙,局部为混水墙面。因故居地处当年的意租界,其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均受现代西方建筑影响,造型简约,朴实无华。但在建筑内部的装饰上,却融入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那个年代天津中西合璧的文化风尚。
进入故居大门,只见庭院里竖立着曹禺的半身铜像,身着西装领带,戴着眼镜,双目炯炯有神。这座铜像于2010年5月1日完成,是为曹禺故居的落成专门雕塑的,创作者是著名雕塑家刘鑫。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小白楼一个胡同的院落里。曹禺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这幢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的犹豫、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
曹禺自幼喜好文学戏剧。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就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1933年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了当时戏剧界,清华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升入研究院为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1935年到天津体验生活创作出话剧《日出》,1940年发表《北京人》,1946年创作《桥》,1948年出版了电影剧本《艳阳天》,这些作品使曹禺享誉世界,标志着话剧事业发展到一个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