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悟孝道

作者: 美美一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13:42 被阅读28次

    文/美峰  2019.7.19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可以说是底蕴丰厚,历史悠久,今天读《论语》,再一次感悟孔圣人提出的“孝”的感悟。

    《论语》中提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厚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其道,可谓孝矣。”

    通过读《论语》中的这四则,我孔子对提出的“孝”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指出了“孝”,就是孩子在父母的跟前,就是孝顺父母。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入父亲住处,或者说在家。由此可见,孩子和父母不住一出,孩子进入父母的住处,侍奉父母就是孝敬父母。

    由这一则让我想到了《论语》中还有一则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和这一则的大意相同,父母在世时,子女外出远游,不照顾父母就是不孝。

    其次:“孝”就是尽力的侍奉父母。这一则子夏提出: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从这一则感悟到,作为子女,要尽全力侍奉父母,这就是孝的具体要求,照顾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照顾父母的心情,照顾父母的感受,处处以父母为中心,尽全力照顾父母,这也是“孝”的含义。

    再次:“孝”就是注重礼节。孔子虽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孔子还是非常重视祭祀之礼的。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不单单是祭祀亡灵,更是把祭祀之礼看做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对父母和先尽孝的情感。在这一则中,孔子着重提出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更延伸到父母去世后,注重祭祀之礼,注重对父母的祭奠和怀念。

    最后,坚守父道就是“孝”。在这一则中提出,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小了。”

    从这一则可以看出,对父亲的孝敬,父亲在世时要观其志,父亲不在世时要观其行,父亲去世后要延其志,不加以改变这就是尽孝了。但是联系实际生活,如果父亲的志向是正确的,坚守其道,这是正确的,如果父母的志向有违背常理,还继续延其志而行,就不符合常理,就应该及时改正。

    纵观社会发展,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待经典语录也应该吸取精华,对不符合事实的理论应该辩证的看得。

    读《论语》,感悟“孝”文化,品味孝道的具体内涵,从而感受中行经典语录对人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悟孝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rj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