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篇”,充满故事情节的一篇。
在上章学习了“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向孔子提问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两位大夫作风尽忠和清廉,是否具备仁德。
孔子听后都回答不知道,在孔子看来尽忠也好,清廉也好,这都是他们的一个该有的行为,是一个人该有的作风,至于能不能评论他们有没有仁德,孔子自己也不知道,只能说他们品德修养还可以。
在孔子看来,他们的行为都是表面现象,而仁德是需要发自内心的,人性本就复杂,一个人的内心并不是容易看到的,所以要说一个人有没有仁德,最多也是到死后才能说明白。这是孔子评论他人是否具备仁德的态度。
接下来说到季文子,季孙,鲁国大夫,谥号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里提到的三,可以理解为多次的意思。
季文子每次做事的时候都要想很多次,反复考虑后才行动。
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再:两次的意思。
古代有句话说“筑室道谋,三年不成”,就是说,如果你要盖一栋房子,跟每一个路过的人讨论,那三年也建不成。
所以孔子说季文子这个人想太多了,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凡事不想一想就去做,叫做莽撞,容易出现错误,三思而后行,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值得学习。但如果遇事总是想得太多,瞻前顾后,反反复复,就容易陷入犹豫不决,导致优柔寡断,错过处理事情的最佳时机。
做人做事小心谨慎是对的,遇到事情不必惊慌失措,急于行动;但过分小心,考虑得过多就容易出现拖拉,优柔寡断。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是非、善恶都是相对的。所以一旦思考得太多,就会发现处处是矛盾,让人头绪混乱,更理不清事情的脉络。所谓“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想到了要去做一件事情,再考虑一下就足够了,没必要反反复复做不了决定。考虑多了,可能还会出现自相矛盾,最后放弃这件事,凡事都有个度,小心谨慎也要有个限度。
接下来这段,谈到的是卫国大夫,宁武子。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显得很愚笨。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愚笨别人是达不到。
愚不可及,现在都演变成骂人的话了,其实这句是夸人的。孔子夸宁武子大智若愚,这种愚别人是学不到,境界是相当高的,所以叫愚不可及。
下次被人说愚不可及的时候,可要感到开心了。
宁武子是一个很懂得处世为官的大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高。
卫国在卫文公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当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竭力尽忠;而到卫成公时,卫国政局动乱,形势恶化,宁武子就处处装傻,无声无息地韬光养晦。
所以孔子对宁武子“邦有道”就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邦无道”就装作愚昧的行为,表示大加赞赏。
大智若愚是很高的处世态度,乱世之中能够保住身家安全,同时又能同政治黑暗的现实进行无声地抗争。如郑板桥说:“由糊涂到聪明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生物的本能就是要展示强大,在自然界生存才不容易被淘汰,人性也不例外。所以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并不容易,孔子认为大智若愚是大智慧的表现,像宁武子这样的人,他的聪明他人可及,但是他装糊涂的本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做人难,做到为人处世事事周全更难。很多人往往认不清身处的环境和形势,盲目表现自己,结果只能自取灭亡。真正聪明的人能够看清现实,该表现的时候勇于表现,不该表现的时候懂得以假装糊涂来远离祸端。都说枪打出头鸟,职场也好,官场也好,都不要过于的锋芒毕露,那怕再厉害。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