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桥镇的公家人(十一)巴夫人

作者: 陌上红裙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9:52 被阅读21次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十)龚阿牛

山水相连

沐桥镇南依长江,北临巢湖,东、西分别是沐山和银屏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沐桥气候”:夏季高温似火,冬季湿冷刺骨。

立冬一过,整个沐桥镇便彻底沦陷在寒冷之中,太阳,成了每一户人家的宝贝。

田里的庄稼自不必说,家家户户的各种腌菜,更是迫切地需要阳光。

整棵的芥菜和雪里蕻,被随意地铺在墙头、地上;萝卜则切成条,穿成串,挂在晾衣绳上、树枝上、电线上,只要能够得到的地方,都被各家利用上了。而腌的鸡、鸭、鱼、肉、香肠等,更是撵着太阳跑。

如此一来,晒被子就成了一大难题。而沐桥人冬天喜欢晒被子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厚实的棉絮,两天不晒就又冷又硬像块冰。被太阳晒过的被子,盖在身上,那种舒适的感觉,沐桥人没有不喜欢的。

住在沐桥公社大院里的那些人家,可从不为晒被子犯愁。因为大院东南角有一废弃的篮球场,很早以前就被干部家属们拉起了一根根绳索,有太阳的日子,天天都可以晒被子。

时间久了,各家都自行默认了各家的位置,再晾晒时,不争不抢,一团和气。偶尔就算占了一下他人空出的晾衣绳,也没啥,一个大院里住着,哪有万事不求人的。

唯独有一根晾衣绳没人敢碰,哪怕是一连三天都空着,也没有人敢打它的注意,因为大家不敢招惹它的主人。

这根晾衣绳的主人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沐桥公社一把手何书记的夫人,人送外号“巴夫人”。

巴夫人,北方口音,具体哪个省哪个城市的,谁也说不上来,因为她自己总是不明说,只是说家在北方,靠黄河边的,好像是西北。

不知为什么,巴夫人从来不对别人说她姓巴,每当有人问起她的姓和名时,她总是先嫣然一笑,然后优雅地说:“我叫晓琳,‘拂晓’的‘晓’,‘琳琅满目’的‘琳’,‘琳’是指美玉或者玉石发出的声音……”

她还在引经据典地往下说,听的人早已是目瞪口呆。天哪!一个普通的名字,竟然被解释得这么美,真是有学问啊!

“我喜欢读书,有很多书在老家,没有带过来。我的两个女儿也遗传了我的这点爱好,不像她们的弟弟,整天就知道玩儿……”读书这个话题,也是巴夫人的最爱,一说起来就没完。

“那你都读些什么书呢?”正在纳鞋底的桂兰好奇地问。

“可多啦!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有巴金、鲁迅、老舍等。外国的也读了很多,像《简爱》《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她一口气说了不下二十个书名,依然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有几个小男孩跑过来向她告状,说他们家何浩天又打架了,巴夫人这才停止了她的“书名展示”,赶紧找她的宝贝儿子去了。

“啧啧,读了这么多的书,居然没当官,居然还和我们这群没文化的人住在一个大院,真是可惜了。”有人半是惋惜半是揶揄地说。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她卖弄她的学问,咱们只管把鞋底纳好就行了。只是她辛苦说了半天,我却连一本书也没记住。”刘干事的老婆玉芬头也没抬地说。

“嘿嘿,我倒是记住了一本,叫什么什么夫人……”信用社赵主任的妻子冬梅调皮地说道。

众人大笑,却都说不上那本书的全名。

正说笑间,各家的孩子来喊妈妈们回家,冬梅问了一声:“今天何浩天又和谁打架了?”

“和史金柱!何浩天说史金柱姓‘狗屎’的‘屎’,又臭又难听!史金柱说何浩天的妈妈姓‘巴结’的‘巴’,更难听。后来,史金柱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鸡’字,然后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巴’字,然后,何浩天就冲上去打史金柱了……”

“就为这事?那也是他何浩天不对在先呀,他能说人家,就不许人家说他?”

“何浩天妈妈姓巴?你们怎么知道的?”众位妈妈好奇地问。

“是在老师办公室的家长花名册上看到的。何浩天的妈妈叫巴玉娥……”

“噗!哈哈!”大家一听这么一个土气的名字,都笑了起来。“我叫晓琳,‘拂晓’的‘晓’,琳琅满目的‘琳’……”冬梅放下手里的鞋底,拿腔作势地模仿起来,众人顿时笑成了一团,又有一人捏着鼻子继续模仿:“外国的书我也读过很多,有一本叫‘巴夫人’……”

在众家属的哄笑声中,“巴夫人”的大号从此就隆重地诞生了。

没几天,在球场晒被子时,巴夫人那北方普通话就响彻了整个公社大院:“不是我批评你们家孩子呀,他们也太没有素质、太没有文化了吧!还说我这个姓是‘巴结’的‘巴’,回家告诉你们家的孩子,是‘巴金’的‘巴’!巴金,知道不?著名文学家!”

一时间,没有人搭理她,也没有敢反驳她。大家都知道,论耍嘴皮子,谁也不是她的对手,包括他的丈夫何书记。哪一次他们夫妻吵架,何书记不是被训斥得哑口无言直至破门而出,在镇上转悠个个把小时才敢回家?久而久之,同院子里的男女老少,见到她时,都不敢轻易开口,怕被训,更怕被她说成是“没有素质、没有文化”。

夫贵妻荣,巴夫人如此强势,很大程度上是倚仗自己的丈夫是沐桥公社的一把手。所以,在沐桥公社这个小圈子里,她总是以第一夫人的姿态自居,有时甚至比他丈夫的势子还要正。

“浩天他爸不听我的话,偏要转业回老家。他有个战友,还没有他的级别高,都分到省里去了,只有他,偏要回到这鸟不拉屎的沐桥镇。”她总是这样向别人说他丈夫转业的事,一脸的愤愤不平。

“嫁给一个当兵的,真是受了八辈子的罪!那时追我的人可多啦,可我偏偏看上了他……”恋爱史也是她津津乐道的话题。“看,当年的我,像不像陈冲?就是电影《小花》里面的那个女主角,人家现在在美国……”巴夫人拿出一张老照片不停地塞给其他家属看。

照片上的她,极普通,除了那个大额头,还真找不出一点和陈冲长得像的地方。

“我的两个闺女,你们是没见着啊,全部遗传了我和她爸爸的优点,皮肤像我,又白又嫩;头发像她们的爸爸,又黑又密,像瀑布,可好看啦!”巴夫人夸张的演绎,完全没考虑到大家惊愕的表情,因为之前很多人都见到过他们家的合影照,两个女儿并不是她所说的那般美貌。况且,沐桥这地方,虽属江北,但女子都有水乡人家那种独特的美。纤细、温柔,皮肤细嫩。可巴夫人就是不承认这一点,总是要美化自己家那两个没露过面的女儿,却从不舍得夸别人家一声。

“明年暑假,她俩就来啦,到时你们就可以一睹她们的芳容。”巴夫人一副自得的样子,又开始描述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和各项才艺,四个字总结:“品学兼优”。

家属们都敷衍了事地打着哈哈,有人岔开了话题,可说着说着,巴夫人又说到他们家那点私事上了。不是说他丈夫多有本事,就是说他夫妻多恩爱,哪怕是吵架,也被她描绘得别有一番情调。

“整天就炫耀,好像这世上就他两口子最亲热似的,真是恶心!”她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说得很难听。

“看吧,今年的“模范家庭”肯定又非他家莫属。”冬梅想起了去年评“模范家庭”时,巴夫人还请她们几个在“春来酒馆”吃了一回“煮干丝”,五块五一碗,六七个人,得花好几十块钱呢。

“猴子嘴里掉下一棵枣子——哪会有好‘仁’!平白无故地,她会请你们吃东西?被评上“模范家庭”,除了奖金,还有一床杭州产的绸缎被面,算起来不知道能买多少碗“煮干丝”呢!”说话的是去年落选的李主任家属,他们家以一票之差惨遭淘汰,至今仍耿耿于怀。

“话可不能这样说啊,人家何书记两口子确实称得上是‘模范夫妻’。你看人家两口子,相敬如宾,偶尔吵个架,争几句,何书记一道歉,立马就烟消云散。不像咱们几家,动不动就劈架,打得头破血流的都有,这能算是‘五讲四美’吗?在这一点上说,他们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人为巴夫人两口子打抱不平。

“毕竟人家是读过书的人,比咱们懂的道理多。他们家是名副其实的‘模范家庭’,两口子的感情也确实很好。”大家都纷纷夸奖他们一家子。

转眼到了年底,镇上又开始评选“模范家庭”,和去年一样,每个单位一个名额,采取无记名投票,每户一次投票机会。

吸取去年的教训,加上这一年和巴夫人的相处,众人对巴夫人都是敬而远之,自然就没有人再吃她的“煮干丝”了,但他们家的票数依然遥遥领先。

还有最后两天,选举就要截止了,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巴夫人他们家将又获一次奖励。

可偏偏就在最后一天,“冷锅里炸出了一粒热豆子”——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可以称作是沐桥镇有史以来的爆炸性的新闻。

那天下午,也许是稳操胜券的缘故,巴夫人的心情特别好,“走走走,姐妹们,到我们家听歌去,我刚买的双卡录音机,还买了好多磁带。有你们爱听的流行歌曲呢!”

在她的热情相邀下,一群人,带着各自的针线活,坐在她家门口,边听歌,边聊天,手里的活也没停着,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当西边的太阳收起最后一抹微笑的时候,何书记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巴夫人紧随丈夫进了屋。众家属见了,慌忙起身,嚷着:“回家喽,回家做晚饭喽!”

“请问,这是何书记的家么?”一个彪形大汉立在众人面前。

“是的,是何书记的家。”有好几个人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答道。

“姓何的,你给我出来!出来给老子把事情说清楚!”大汉怒气冲天地冲着屋里吼道。

正要散去的家属们,被眼前突发的一幕吓呆了,一时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都傻傻地站在那里。

大汉继续吼道:“姓何的,你大概是活腻了,敢碰老子的女人?你的乌纱帽不想要了?你的小命也不想要了?”

“有话好好说,可不能瞎说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公社吴秘书上前劝那大汉。

“没什么好说的!老子半年不在家,我老婆居然宫外孕住院了。我最近才调查清楚,原来是他姓何的干的好事!这回我非得要了他的命不可!”大汉的脸涨得通红,一双眼睛瞪得像铜铃,“姓何的,你给老子出来!再当缩头乌龟,老子就把你家砸个稀巴烂!”

有这种事?围观的人开始议论纷纷。看大汉那怒火冲天的样子,人们不禁替何书记捏着一把汗。都不知道何书记出来后会出现什么状况?

“哟,这位大兄弟,您先消消气,有话咱慢慢说哈!”说话的是巴夫人。

只见她不慌不忙,笑容可掬地从屋里走出来,热情的语调中透着沉稳,“我是老何的爱人,刚才听您说了个大概。我觉得呀,您可能是误会了。我也不怪您莽撞,您的心情我理解,但还是请您回去调查清楚了,该找谁找谁去,这事和我们家老何无关!”

“我已经调查清楚了,就是你们家姓何的干的好事!我老婆都承认了,难道她还会诬陷姓何的不成?”大汉依然一口咬定。

“笑话!你老婆说是谁就是谁啊?再说了,你怎么就断定你老婆不是诬陷我爱人?”巴夫人开始反击了,“我和我爱人天天在一起,他每天干什么事我都知道!你倒好,半年不在家,家里的竹篱笆也不扎牢了,别说你老婆宫外孕,就是给你生个娃出来,你也得认了!别把屎盆子往我家男人头上扣,老娘可不是好惹的!”

“咦,你这傻婆娘,你男人在外面干坏事,你还护着她?”大汉士气减了不少,说话没有刚开始那么冲了。

“捉贼捉赃,捉奸捉双!你凭什么说我男人在外面干坏事了?我是他老婆,我对他最了解!奉劝你还是回家把你老婆看好吧!”巴夫人说完这句话,步履轻盈地一转身,回屋,打开录音机,播放的是那支好听的歌曲——《粉红色的回忆》。

“咦,这傻婆娘,真是傻到家了……”大汉嘴里嘟囔着,却不敢再造次。吴秘书等人见了,连哄带劝地把他送出了公社大院,围观的人赶紧各自散去。何家的录音机还在深情款款地唱着一首首流行歌曲。

“咔哒”一声,歌声停止,公社大院里出现了一阵可怕的寂静。

没多一会儿,何家传出了各种摔东西的声音和巴夫人怒不可遏的痛骂声,间隙中也听到何书记的说话声,只是很微弱,近乎哀求……

第二天,太阳一早就露出了笑脸,众家属吃过早饭,纷纷到球场晒被子,却发现巴夫人和他丈夫也在晒被子。只见他夫妻二人,有说有笑,时不时地,巴夫人还用手指轻轻地在何书记的额头戳一下,那眼神,温柔极了。

大家都惊呆了,以为看错了,有人死劲地揉揉眼睛,想起昨天傍晚发生的那一幕,感觉像一场梦……

那一年的“模范家庭”,依然还是巴夫人他们家。

从那以后,沐桥镇没有人不佩服巴夫人,公社大院里的家属们更是甘拜下风,一个个暗暗地自愧不如。

相关文章

  • 沐桥镇的公家人(十一)巴夫人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十)龚阿牛 沐桥镇南依长江,北临巢湖,东、西分别是沐山和银屏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

  • 沐桥镇的公家人(九)小靳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八)闫货郎 在沐桥镇的公家人当中,唱戏的小靳,曾是很多沐桥人心目中的偶像。 小靳学名靳卫国,...

  • 沐桥镇的公家人(五)假老贾

    上篇 沐桥镇的公家人(四)沐山杨 假老贾,皖南青阳人士。从江南流落至江北后,落户沐桥镇。凭借一手好厨艺,在沐桥公社...

  • 沐桥镇的公家人(六)刘股长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五)假老贾 沐桥预制厂是沐桥镇最早的一家镇办企业。厂子不大,五十来号人,销售和后勤人员占四分之...

  • 沐桥镇的公家人(四)沐山杨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三》王文娟 沐桥公社卫生院的副院长老杨,为了让待业在家的儿子杨卫刚顶职,硬是提前五年就退了休...

  • 沐桥镇的公家人(七)老刁

    上篇 沐桥镇的公家人(六)刘股长 1. 沐桥公社盛产棉花。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沐桥人开始做起了贩卖棉花的...

  • 关于写作,一个普通人的一点体会(下)

    我的连载《沐桥镇的公家人》系列,它所反映的是沐桥镇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那个年代是大的框架,所有的事物,必须...

  • 沐桥镇的公家人(三)王文娟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二)阮部长 1. 王文娟,这个名字,在我们沐桥公社女性的名字中,可谓是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

  • 沐桥镇的公家人(八)闫货郎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七)老刁 从沐桥公社出门往左,约一百米,有一家老字号杂货店,店主姓闫,五十出头,土生土长的沐...

  • 沐桥镇的公家人(十)龚阿牛

    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九)小靳 1. 沐桥信用社刚挂牌成立那阵,乡亲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是干啥用的。 有认得字的,根据...

网友评论

  • 丛铭:👍👍👍
  • fsl:佩服巴夫人!
  • 泗四坊方:好故事耐读。
  • 南歌吟:好看:+1:
  • 就爱嗑瓜子:👍👍👍
    陌上红裙:@就爱嗑瓜子 哦,长知识了😂
    就爱嗑瓜子:@陌上红裙 是算第一次发布时间,后面属于编辑更新😃
    陌上红裙:@就爱嗑瓜子 好奇怪的事😂!这篇前天写了一半,不小心点到发布上了,后赶紧撤回,但现在再发布,显示的却是前天的时间😂😂😂

本文标题:沐桥镇的公家人(十一)巴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mk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