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作者: 默怡 | 来源:发表于2023-06-24 05:3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曾经有人说外婆的名字不好——海玉。是啊!海里的“鱼”一辈子也无法挣脱水的束缚。外婆的一生似乎一直在苦海里挣扎,但弥足珍贵的是外婆的心从未向苦难屈服。

    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外婆生于1958年,那一年干旱让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无情的灾害在神州大地肆虐!外婆告诉我,那时没有食物可果腹,除了吃树皮,也就只能将荞麦杆磨成粉,加点水煮成一碗“糊糊”,便成一顿饭。野蒜最为常见,煮一小锅野蒜,捣成泥状,不加任何调味品,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从那以后,外婆再也不吃蒜。贫困与饥饿如影随形,萦绕在人们身边,死亡的威胁近在咫尺,年幼的外婆好不容易才挺了过来。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业得到了逐步恢复与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外婆家中的男丁被征集去临洮修水利工程。家中仅留外婆母亲和姐姐。那时合作社的羊圈恰好与外婆家在一个院里,外婆家住上院,羊圈在下院。外婆说,那年冬天半夜,狼钻进了羊圈,咆哮着撕咬着羊群。窗户没有玻璃,只有一个木框。刺骨寒风吹入,外婆母女三人躲在土炕上,裹着麻袋,又冷又怕,瑟瑟发抖,彻夜未眠。幸好,狼只顾着撕咬猎物,并没伤有伤人。

    1966年,外婆十岁。父亲病逝,姐姐嫁人。大哥借此机会分家,年幼的外婆和母亲被分到二哥家。巨大的变故没有让外婆消沉,从小的磨难犹如利刃,刺痛外婆幼小的心灵,也一刀一刀雕刻出外婆坚强的性格。为了生计,外婆开始在合作社放牛挣公分。从小营养不良的外婆每天用瘦小的身躯背着一大筐野草喂牛,背起家庭的期盼,也背起生活的艰辛。村里夏天多雨,在一次暴雨引发山洪中,山洪犹如一群野马奔腾而下,外婆困在山里,只能牵着牛的尾巴靠在牛的身后,用尽全身的力气,勉强保住了性命。秋去春来,外婆一天一天长大,学会了种地,学会了缝补衣服,学会了打理家务…...

    二、包办终身非良配,善良宽容苦作花

    1973年,外婆十七岁。妙龄少女谁不对未来充满希望?孰知苦难卷土重来。为了大哥的彩礼钱,外婆仅见了一人后,被逼答应媒人的提婚。说实话,外婆并不喜欢外公。“他看上去个子不高,人也很瘦弱,没有精神。一看就不是做农活的好手。”更要命的是,外公家是地主家庭,成分不好。适值“文化大革命”,外婆无论如何也不想往这个火坑里跳。看着亲哥哥年岁见长,又照顾着母亲,却始终拿不出彩礼钱,善良的外婆咬紧牙关,眼里泛着泪花,将自己的人生托付于这个陌生人。我曾好奇,问过外婆婚礼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像书里说的那样“一顶红轿,张灯结彩”。外婆苦笑着说:“哪有那么好,不过是和一个亲戚一起到他家,一顿“酒席”便结束了。酒席,也不过就一点米饭。”

    初为人妻,外婆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外公因早年生过一场重病,身体没了力气,挣得公分连外婆的一半都不如。外婆总是看着公公被拉去挨打、训话,往往深夜才归,外婆总是等候着,留一口吃的给公公。生活是那么的清苦,婆婆裹着小脚无法劳作;公公负责担全村的粪,公分却只有一半。善良的外婆从未埋怨家人的无能,抱怨生活的苦痛与婚姻的不幸,反而以宽容的胸怀自我鼓励,拼命挣公分,她想让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与乡邻们一样。

    1978年,随着小岗村农民大胆的突破,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如细细的春雨,洒满了华夏大地。那一年,外婆村里也开始了分土地,生产大队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等级,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分配。“苦心人,天不负”。外婆抽到了上等地——一块肥沃的河滩地。寒来暑往,外婆挥洒汗水在这片深深热爱的土地上。

    不同于合作社的集体劳作,“土地是自己的”。外婆像对待孩子一般哺育着手中的这块地。这里种小麦,那里种土豆,一点一滴都是外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外公在外打工,外婆一个人背着竹筐,拿着锄头,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硬生生地完成了别人家几个男人才能干完的农活。天不亮就出门,临走前只喝一瓢凉水,两个冰冷发硬的馒头便是白天的饭,可外婆始终甘之如饴。凭自己的一分力气吃一口饱饭,供养家里老人,对外婆来说便是最大的高兴。

    随后家中喜事连连,1979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由于公公态度积极、改造良好,成功摘掉了地主的帽子,一家人终于在村里抬起了头。许是乐极生悲,许是积劳成疾,摘掉帽子没半年时间公公就因中风而偏瘫,整天睡在床上,连翻身都不行。孝顺的外婆便每天在床前不辞辛苦、不舍昼夜的照顾他。村里每逢过年时,总有耍狮子、踩高跷的演出,外婆就拉着架子车,将太爷一步一步地拉到场地去看热闹。外婆站在一旁守着太爷,时不时盖一下被子,挡住寒风,自己却冻的脸上红里泛紫。等到太爷尽兴了,再挪动早已冻僵的腿,将太爷拉回家,这一来一往便是几十里路。村里人都夸外婆孝顺,比亲儿子都强。外婆侍养太爷至终七年,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得到了全村人的敬佩。虽婚姻不幸,却从未忽视自己作为媳妇的本分,以一种温顺善良的性格真心实意的侍奉公婆,默默付出而从不逢人卖弄。

    可有一件事,却让一向要强的外婆不禁痛哭了起来。在农村,男子意味着是生产力。儿子还承担着祖宗香火的延续,故在方言中称作“后人”。若是家中没有男丁,是要“绝后”的,这可是件天大的事!外婆却接连生了三个女儿,看着第三个姑娘,外婆不禁伤心哭了起来,大喊着:“不要了,不要了……”公公开玩笑地说:“没关系,我们的又一个600元来了”。公公婆婆的体贴反而让善良的外婆更加无法释然,遂生了抱养男孩的心,几经周折便领养了我的大舅,视若己出。可惜造化弄人,本决心再不要孩子的外婆一年后有喜。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严格,违者会被扣掉土地,外婆本想放弃,可月份已大,加上医疗条件不足,一招不慎便是一尸两命,村里长辈纷纷劝说,千思万想后还是选择保住这个小生命。

    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知梅花扑鼻香

    孩子足月出生,是一个男孩!这一次,外婆又万分为难。五个孩子的吃穿,是多么大的压力,她想要供每个孩子上学又多么困难呀!无奈之下,外婆便想起了做生意卖鞋。她先是向自己的姐姐借了200元的本金,在同村人带领下,前往距当时农村一百公里外的秦安县进货。等赶集时再卖出,一来二去,一年到头也能赚千百元。来年开春又都买了化肥和种子,留下一点本钱,勉强维持生活。

    外婆说赶集真累,每天凌晨三点便起床,坐着“敞篷车”,其实就是卡车的后备厢。哪有什么座位,不过是一地干草。每逢深冬飘雪,天特别冷,寒风刺骨,洋洋洒洒的雪花落满了发丝,坐在那草棚上,等到的时候鞋子上全是冰渣,脚已经冰冷麻木,没有了知觉。但又没有办法,只能跳下车来,跺跺脚,就又赶紧去抢占位置。太阳缓缓爬升,冰融化了化成水,交错着汗水,湿答答的,粘在衣服上,让人难以忍受。摆摊一坐就是半天,好不容易到中午了,只是买一碗面皮。冰冷的面皮和着辣子油的香味,这便是辛苦一天里唯一的慰籍。等到回家已经是深夜12点,疼爱外婆的婆婆,从没摆过一天婆婆的架子,反而每天亮起一盏灯。这灯,是光,是家的温暖,是外婆日夜奔波的动力,是平凡人的慰籍。等待外婆回到家中,吃一碗滚烫的面,温暖一天冰冷的身体。

    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外婆不偷不抢,不偷奸耍滑,本本分分地拉扯大五个孩子。随着老大、老三外出打工,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开始有了积蓄,外婆便开始筹划修房子的事情。20年雨打风吹下,老屋早已破旧不堪。

    1996年1月,热热闹闹过完春节后,趁着农活尚未开始,一家人便急忙筹备修新房的事。十几个工人的饭全靠外婆和婆婆两个人,切菜、揉面、炒菜,一天下来手忙脚乱。历时三个月,花费八万元,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整齐大方、在村里数一数二的新房站立宽敞的院子里,朱红色的砖块,笔直的柱子,这是外婆和家人辛苦半辈子的结晶。外婆激动不已,是啊,凭借着自己的辛苦劳动,外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过上了虽不富裕,但也能年年有余的充实生活。从今以后,外婆的腰杆子挺得更直了,一座房、一户人,家和人定,安居乐业。

    四、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外婆起早贪黑,辛苦奔劳下,家中竟出了一个大学生,全家人都走出了农村,在城镇里打拼。其中或多或少都面对挫折困难,但在外婆坚强乐观的性格熏陶下,他们都能咬牙坚持,如微小的蒲公英努力向下扎根,在陌生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家。

    其中大舅最为感谢外婆,年幼的儿子因哮喘严重,多次在急救室中抢救。家中积蓄早就一洗而空,孩子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一米八的大汉只能无助地搂着妻子抱头痛哭。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外婆,虽肩膀颤抖、面带泪痕,却紧紧搂住孙子:“我们继续看,总会好的!”外婆一天天老去,但始终陪伴着孙子辗转各地,拜访名医,雾化、针灸、中药,数不清多少次满怀希望,又失望而归,不定时的病情发作给家中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家中债台高筑让大舅眉头紧锁。外婆总满怀希望,如冬日的暖阳驱散家中的寒冷,如丝丝细雨滋养家人的灰心。

    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理念首次提出。大舅家因病致穷,正式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再报销”、“医疗救助”等救助政策,实行“一站式”结算,极大减轻家中经济负担。阳光柔和却有力的普照大地,扶贫政策温暖而彻底地解决了民生之苦,民生之患。孙子的病情在新药物的使用下基本控制,长达八年中病情与贫困的阴云终于驱散。辛勤半生的外婆终于能颐养天年,享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了。

    回顾外婆过去的六十多年里,有童年丧父的凄惨无助,有青年的包办婚姻的不幸与苦闷,也有中年的养家糊口的不易与艰难。苦难如阴云笼罩在外婆的生命中,贫穷似海啸一次一次向外婆席卷,岁月更像剪刀,一点一点裁剪外婆的人生。但外婆从未低头,从未屈服,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明白只要自己出一份力,就能多口粮,就能多缕布。她不会讲什么感人至深的话语,但她用无声的行动鼓励着每一位家人。谈及过去,外婆从未抱怨命运的不公,她说:“这是我的命,我认!但我不信人会被命压死!”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她始终以一颗向善向美的心去接受,去反抗,去改变。

    外婆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中国有着千千万万如外婆一样的农民,他们生活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坚守着千年农耕文明。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的劳作,腰再也无法挺直,但他们顶天立地,凭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地生活,饮尽生活的苦,却渴望生活的甜。他们身份低微,但正如陈道旺在演讲中所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他们生产了粮食,创造了财富,是最可亲可佩的人;他们拿着微薄的收入,一生都在田间埋头苦干,偶尔抬头也只是查看天时;他们大多一生坚守贫困的乡村,不曾看过祖国大好风光,生产的粮食却走过祖国的天涯海角,供养了十四亿人口。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创造了最伟大的价值!

    附录: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虽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但从未深入了解过外婆的过去,只是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记忆。如外婆在夏天带我掰玉米,看外婆给我炸油饼,或是给不识字的外婆讲报纸上的新鲜事。外婆平日很少谈及过去,也因此能不被过去苦难所困,积极向前。

    借此机会,我与外婆再次相识。在长达数周的深入交流,如揭开神秘面纱,缓缓的走入过去,仿佛站在外婆生命的长廊上,寻找掩埋在记忆角落的点点滴滴,探索外婆人生中细碎的光辉。望着坐在藤椅上的外婆,阳光的辉照影去风雨的痕迹,抚平弯曲的皱纹,我心中有些酸涩,但更多是浓浓的敬佩,眼前瘦小的老人一次次直面生活的苦痛,绽放人性的光辉,在写作中,我尝试一点点构架外婆人生的框架,用一点一滴的生活经历填充丰富,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去描绘外婆的轮廓,记载外婆平凡的人生。

    纵观外婆这一生,经历过大饥荒、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她见证了共和国的曲折探索,也目睹了共和国快速发展的荣光,更亲临了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平凡的外婆,在历史的潮流下,也焕发出生命价值的光辉。如一粒细沙,虽渺小,但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也有了自己的存在。她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活着的历史,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个人的人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如水滴之于海洋,虽渺小,但亦可润物,亦可聚集力量。千千万万的人汇聚在一起,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我们都在见证历史,也都创造历史!

    故事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ql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