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扯】之九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07:29 被阅读33次
    【论语闲扯】之九

    之九

    《论语•泰伯篇》第八

    47.【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病,(派人)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话,来说明自己一生谨小慎微避免损伤身体,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赐予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尽孝的开始。

    这个身体发肤的说法和做法值得商榷,如果按照它做下去,我们将成为一个野人,头发不能剪剃,甚至不能梳理,指甲也将长得比慈禧太后的更长,还要不要参加劳动啊,恐怕连基本的家务事都得请保姆代劳了。以此来掂量我们现代人,理发、剪指甲、拉双眼皮、隆胸、开膛破肚做吸脂手术的,患脑瘤的还得揭开天灵盖,那就找不到一个孝敬父母的喽。

    如果这只是叫儿女念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那是没问题的,如果它进一步希望儿女珍爱生命,培养自尊自爱自信,更是值得倡导的。但倘若长大成人了,能够独立自主了,还这也不能那也不能,恋个爱结个婚得遵循父母之命,跳个槽择个业得遵循父母之命,这种让子女绝对服从成为父母附庸的孝道,我看不要也罢。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孝道故事说的是这位迂腐可爱的曾子。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去了,母亲在家,而他的一位朋友驾到,母亲又没手机通讯,怎么办?母亲便咬破自己的手指,远在山顶的曾子来了心灵感应,于是匆匆下山。心灵感应有没有?我觉得有,但绝对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即使有,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有的,万一血流光了还没感应,那可如何是好?所以,大家最好不要尝试,还是打手机方便,可靠些。

    最变态的孝道模范还有。一人家穷,生了儿子死了父亲,怎么办?父亲的丧事得办吧。他想的是埋子葬父,就是挖个坑把刚生下来的儿子埋了,节省下的钱财用来办理丧事。多狠毒啊!为了一条过世的生命竟然得灭掉一条刚刚诞生的活鲜鲜的生命!这世界还有哪个地方找得到如此变态的价值观?放在现在法制社会,这是故意杀人罪啊,至少判个20年徒刑的。喜剧的是:为孩子挖坑的时候,挖出了金子,意思是感动了上天……万一那天天老爷打个盹,岂不是为了尽孝成了杀人犯啦。

    毫无疑问,我们捆绑式的灭绝人性的孝道实在愚蠢。当然,我不是说不敬老不尊老,老有所养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责任,不能把敬老尊老的问题困扰在小家庭内部,充分的负责任的社会化才是文明的做法,才能形成继往开来欣欣向荣的生命共同体。

    比如,如今还有待于提高的养老社保,以及医保,以及社区志愿者服务,比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览景区等等。这远比一家一户的敬老来得有力,有保障,它体现出来的哪是儒家的孝道可比的啊,这种尽孝模式来自西方文明。老人,是社会发展的根,不敬老就没有历史。小孩,是社会进步的可能,不爱幼就没有未来。

    不得不说的是,儒家大力鼓吹尽孝,其实是为尽忠做铺垫的。让人在家成为父母的附庸,出外呢,就成为君王及其专制的附庸,终其一生都畏畏缩缩地在依附的途中,不敢乱说,不敢乱动,活得像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48.【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吧。(所以,我就借此临别之际,再教训你几句)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端正自己的脸色表情,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俗和乖谬。至于祭祀和礼节那些事,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一句话,曾子要求孟敬子在公共场合,不要我行我素,哪怕是装逼,也要端着点。我估计,这个孟敬子平常吊儿郎当,无组织无纪律的,总让老师不放心。

    49.【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曾子这里描绘的是他理想中的君子相,虚心求学不耻下问,平易近人不装大佬,虚怀若谷不以人为敌,宽之容之好情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也。

    50.【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弘,用如今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大格局,或者大胸怀。毅呢,则是指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当下,貌似弘者多,多如牛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代的余韵尚在,而毅者少,很多气势恢宏的大事常常一阵风刮过,拍照的拍了,摄像的摄了,媒体喧哗结束,也就没影了。

    要成事,必须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眼高手低是不行,眼低手高也不行。

    51.【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一个人的成长)开始于学《诗经》,自立于学礼,成熟于学乐。”

    我认为,夫子此言说的是一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小时候从诗经这部百科全书里学习知识,然后第二步才能学习礼仪伦理,与人交接,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第三步呢,在乐里修身养性,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稳定的人。

    52.【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热爱学习,誓死捍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君子之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定居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此则论语,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来儒家讲究的是入世,很积极向上的,你看他周游列国受尽屈辱,也没懈怠,更没放弃。只有出世的道家才追求隐居的嘛。但夫子这里显然退后了一步,不再一味的强求。很可能是他列国周游完毕,心灰意冷,实在在那些诸侯身上看不到任何一丝希望,才退让一步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有一点他没有退步,那就是他对富贵秉持的“取之有道”的观点。这体现了早期儒家的底线,也是最具批判力的入世言语!当然,儒家始于道德,这份批判也止于道德批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闲扯】之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ts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