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984039/bc783e7a47e29afb.jpg)
下邊講“無過不及”。我們就從最簡單的事上說起。比方炒青菜,我好講這樣例子,因為我有時候炒個菜,喜歡做菜。炒青菜保持青菜的鮮味,能感覺到好喫,最好的辦法是儘量保持菜的原味。保持它的原味就要急火攻心,用急火最快的速度穿入心,讓它穿透。喫的時候不能感覺到有生菜味,如果火不足,沒有炒透,有生菜味,喫的口感也不行;如果火過一點,青菜味失去,而且發麵、軟,喫起來口味也不對。所以說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過就是過火,不及就是沒有達到火候。剛剛穿透菜心,急火攻心能夠攻透,同時又不過火,這就是無過無不及,這個時候炒出來的菜最好喫。
這一個事的中庸之道就在這裏。需要怎麼把握?給大家講原則,炒青菜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原則放那裏了,你去炒一炒試一試,不是不及就是過。要炒菜的人以心去把握。經驗,心的感受,你炒多了直接用心去把握,這樣才能做到無過無不及。這是從炒菜上講無過無不及。
再舉一個,無論做父母,還是做老師,家有家中的規矩,學校有學校的紀律。這些規矩和紀律、原則都是死的,不過都有它的必要性。不規定不行,規定之後如何執行?全在人。如果執行得過,完全這樣卡死,學生遲到一分鐘,門口站著,如果這樣去執行的話,就過。
我講課的時候有的同學瞌睡,他睡覺的時候我體會,要麼他感冒了,要麼昨天別管什麼原因他睡得不好,忍不住想睡,那就不是大問題,就讓他睡吧。老師掌握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以這樣的心去把握。那作為學生,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在上課的時候睡覺。那我當睡的時候不睡好,上課的時候就容易睡覺,從學生的角度應當這樣來把握這個事。就是說,既有紀律,也不能過。沒有紀律,這就是不及,有紀律如果執行得太死,這也是過,如何把握,全在執行的人。
以前學校陳老師,晚上值班巡夜的時候,十一點多有學生跑到廚房裏邊拿喫的。陳老師回去問我說,馬老師你說這個事我做得對不對?看到學生拿喫的,他把學生喊住:“這個點了你怎麼拿喫的?”“老師我餓!”“那你喫晚飯的時候怎麼沒有喫啊?”“當時剛鍛煉完沒喫好。”他有他的具體情況。陳老師就讓他在餐廳裏趕快喫,喫了之後趕快回去,不要驚動別人。“以後可不許啊,學校有紀律,這樣不對。”我說你做得很對。你讓他知道不對,然後處理這個事。陳老師還給他安慰:“明天我不跟你班主任說,免得受罰了。”就是說,既有禮,禮是規範。聖人制禮,合乎人情。你執行這個禮的時候,也要合乎人情,這樣才算是中庸之道。
這是我們學校的狀況。如果是一個秩序很亂的學校,這樣違反紀律那樣違反紀律的事很多很多,如果再採取這樣的方式,那就不是中庸了。中,是在具體事物中來把握的。該需要嚴的紀律的時候就得嚴的紀律,不用嚴的紀律不足以讓學校的秩序走向規範。同樣一個事,在我們學校陳老師這樣做就合乎中庸之道,如果在一個很亂的學校這樣做就不合乎中庸,就是太不及,太放鬆。這些事,誰來把握?我們的心去把握。
聖人治理天下也是這個樣。偷盜、搶劫,天下很亂的時候用嚴法,但嚴格的法律如果實行久了,人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束縛得很緊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束縛得很緊,有可能他在內心壓抑很重,壓抑很重很容易抱團反抗。在社會很亂的時候用嚴法,嚴到一定程度,維持一段時間,犯罪率降低了,然後再松一點。可能是同樣的法律,執行的時候要松一點,把大家在情性上放開一些。如果這樣放一久,人又很容易變亂,很容易心意往外扯,社會又會出現相關的很多問題,這個時候,法律再適當嚴一些,就是中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