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道德经》版本流传的考究认知,笔者认为今本八十一章的章序并不能很好的使初学者尽快入门。不少学者在系统解读完八十一之后,又陷入了“道可道、名可名;有、无;有名、无名;有欲、无欲”的哲学概念之中。如果需要系统的研究这门哲学,概念的解释就尤其重要了。如果大概的了解老子思想,探寻老子智慧,以资今时之用,很多功夫是毫无必要的。
不少人以听书替代了阅读,以听讲替代了学书,新媒体的介入更是使的大多数人沉溺于零散的知识中而难以有效的学习。从实际效果来讲,看视频不如听音频,听音频不如看书。所谓“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是此意。所以笔者希望读者朋友通过浅阅读、听书听课之后,最后是阅读原著巩固一下,常读常新也是经典魅力之一。本篇结合《道德经》中的两章,浅谈老子的道和术。
所谓道,是老子的道学,是老子的思想。所谓术,是老子的主张,是做事的方法。前者决定后者。换成今天的哲学概念,可以称之为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搞清楚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第一是老子说的“道”是什么?第二是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第25章和第64章分别介绍了“道”和“无为”两个概念,笔者认为此二章可作为入门章节,优先解读。如此这两种在初学《道德经》时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事实上能参悟这两章,对老子思想就能了解个大体不差。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基本定义: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把“道”当作是“天地母”,可以理解成道生天地万物。但是这种“混成”之物,本身是没有名字的,只是知道他很“大”,勉强叫做“道”吧。起名字是为了研究它的本质、作用和规律。
道的运动规律:大、逝、远、返。道以及道生出来的天地万物,无不是遵循这种规律。道本身很大,伸展发展,越来越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大和逝是宇宙大爆炸阶段,远和反是宇宙大坍塌阶段。用于事物,则为孕育、发展、衰退、消亡。用于人,则是生、壮、老、死。
道和天地人的关系: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一般解读为:道>天>地>王。而笔者基于《楚简老子》原文顺序,得出:道=天=地=王。此王非周天子,而是“百谷王”,是江海。
人和天地道的关系:人之所以没有成王,是因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懂得老子智慧并身体力行的人不多。老子对现实中的侯王、万乘之主持一贯的批评态度,而谆谆教诲“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定”。唯有懂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可以效法江海而成为百谷王。圣人是老子给现实中统治者树立的学习榜样。
所有关系的总关系:道法自然,高度凝练了《道德经》的精华,所谓自然可以理解为“本来的样子”,万物的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道”可以“尽稽万物之理”。本是宇宙的基础,是万物之源,是运动规律,是变化动力。本来的样子就是道的样子,人可以通过学习总结为己所用。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的定义:无为是辅万物之自然,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不干涉,更不是少干涉。干涉就是干涉,不干涉就是不干涉,多少才算是少啊?万物均有其规律,人可以充分认识万物之理并加以辅佐,这才是无为的真谛,辅佐万物之自然,划分下来就是:如何使国家运转到国家的自然?如何使身体养护到身体的自然?这就需要探寻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
无为的目的:无为的本质是否定一种形式的作为,肯定另外一种形式的作为。否定的是不知道万物基本规律,妄作妄为的行为;肯定的是明确“道、自然、物理”之后的法自然顺道而为。而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无败、无失”。老子说“正言若反”,不难看出他是个喜欢“正事反说”的老先生。第九章的“功成事遂”,第三十章的“善有果而已”,都可以说明“无为”的目的是为了功成事遂、全身全己。
无为的逻辑:老子之所以选择用“无为”这种行为从事,是基于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当事物还很弱小脆弱的时候,很容易谋取或摧毁。再大的树木也由毫末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再高的平台也是从地面上一点点垒起来的。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要明白这些规律,顺应这些规律从事,就不会失败了。对于做事,要“为之于无有”,对于治国,要“治之于为乱”。上医治未病,也是这个道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正是此理。一般人做事失败是因为不慎终,慎始慎终的坚持辅万物之自然,才能功成事遂。
无为的基础:无为源于对天地自然的认知,老子体悟到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并总结出世间万物均是遵循这种规律,在孕育阶段,人可以选择呵护其成长,也可以选择将其扼杀于萌芽。在发展阶段,人可以选择促使其长久,也可以选择让其加速死亡。无为的可实现基础是基于对“道”的理解,是基于对“物”的了解,如此才有“辅”的可能性。
在我们的认知和老子的认知之间,《道德经》充当桥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听书、听讲还是看他人解读,最终都要回归经典,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将老子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将老子的思想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将老子的逻辑整理出来,才能根据老子的思想逻辑生发出用于今时今日的智慧。
笔者解读受限制于当下的学识、经历、体验等因素,仅以一己之见,抛砖引玉。希望可以与同道好友共同交流道学经典,讨论道学思想。老子的价值观分布章节比较多,我们另篇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