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二十五
悬吊吊
办理任何一个事情,都得有个过程的,行百步者半九十,不到最后完结之时,都不算成功。那么,在这个可能并不一定漫长的过程中,当事人有可能感觉到时间特别的漫长难捱,这份心理感觉,巴蜀人描述为“悬吊吊”的。怀揣一份希望,内心总不踏实,仿佛悬着一块石头,盼望着它早一点落地。一当问题得以解决,文雅一点称之为“如释重负”,普通白话就叫作“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
什么样的事儿让人感觉特别“悬吊吊”的呢?那当然不是日常生活中无关宏旨的鸡毛蒜皮,而是牵涉到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事项,需要调动很多社会关系大力协助,才能解决的那种,比如追债、借贷。这之类的事,如果在法治国家公事公办,走法律程序,行与不行也许就分分钟就能明断的事儿,用不着天长日久地为之“悬吊吊”。
但众所周知,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走法律程序,最终常常是“此路不通”, 所以,“悬吊吊”成为公共资源匮乏的底层社会的心理焦烁常态。活在一个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东可西,没有定准的时空里,人没有方向感,没有安全感,只有荒谬感,没有自尊感,只有自卑和自贱感。如今一些卑微的网民屌丝,还发明出“自贱无敌”的自嘲口号,来消解这份荒谬的存在感呢。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叫“活甩甩”,形容为人处世模棱两可,落不到实处。在一个什么都“活甩甩”的地方讨生活,“悬吊吊”就是荒谬常态。这也是当下国人为了一己之苟安,努力强调心态心态心态心态之客观原因。
杀馆子
“杀”在巴蜀方言里,固然有杀人杀猪之动刀意,但更多的时候,它与这些血腥事儿并无干系。比如“我们杀到朝天门去”,这儿的“杀”不过是指相约一起到朝天门去,去购物,去晒太阳等等,它借用了冲锋陷阵之夸张,张扬其气势而已。
而“杀馆子”更夸张得近乎搞笑了。外地人即使明白了所指,也不免为此困惑,进餐馆吃个饭喝个酒,多温馨的呀,怎么就动刀动枪非得要“杀”呢。在所指与能指之间,巴蜀方言里的夸张和渲染经常无视逻辑、颠覆理性,具有一种想当然的粗朴率真之诗意。
古谚有云: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
灯儿晃
从字面理解,“灯儿晃”的意思就像一幅简笔画,因为起风了,灯花摇摇晃晃,似乎寓示的是时局不稳、世事飘摇。但实话告诉你,它与此毫无瓜葛,它描述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是用来形容不务正业、好逸恶劳,成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年青人的。这种街娃、二杆子,品行不佳,无职无业,晃荡于市井街衢,像不像一盏风中摇曳,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灯呢? 应该说,这个比喻着实巧妙,一边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物形象,一边揭示出了人物未能安身立命之特性,还表达了一份罕见的悲悯情怀,如诗如画,令人不由为之动容。
其实,如果我们超越社会层面的意义,站在生命存在之高度,来审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谁个不是在天地岁月间“灯儿晃”着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此扪心自问,岂非悲从中来乎!(此段引文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