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费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有无,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pí)胲(gāi)1,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溲(sōu)2焉,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注:
1膍(pí)胲(gāi):膍,牛百叶;胲,牛蹄。
2偃溲(sōu):厕所。
解:
本章讲“移是”。
《齐物论》章四有“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也,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本文首段开头疑袭录而得。“未始有物”,这是古人的“知”;其实并非真正没有物,只是古人根本不知道“物”。这是古人与天地合德的表现。随着智识的觉醒,“物”“产生”了。这时的人们处于某个临界点,一边要进入物的分别,一边又回溯着天地合德,所以出现“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的生死一体的见解。到后来,物的分别完全取缔了天地合德,“有无”成为建构人存在的家园的仿真地基。但人们意识不到,还以为无是最先有的,然后才有生死。其实,所谓的无有、生死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以分别的视角对自己、社会、世界的认识。
既然是非的相对,无非是视角的不同,那还有什么绝对的是,和绝对的非呢?所以有了“移是”,即是非不定的说法。不过,“移是”本身是一种“是”,那它到底是“是”呢,还是是“非”呢?这是“移是”问题的理论困境。所以文本说“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移是”只能不可知了。除了逻辑的辩难外,作者又试图从是非的来源来说明“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名实,因以己为质”,世人普遍贪生厌死,为己弃人,那么有益于“生”“己”的皆为“是”。不过,“生”“己”的“是”难道不值得质疑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