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宇宙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从道家思想来说,无中生有之后,便有了“无”和“有”的对立统一。地球出现之前的事情暂且不论,有了地球以后,便有了天和地、男和女、夫和妇、父和子、君和臣、上和下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存在于自然界、动物界、植物界,存在于所有的事物里。
人类学会思考以后,便有了思想意识里的对立统一,包括“无”和“有”,以及老子第二章提到的美和恶、善和不善,以及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等。在本章里,老子又提出了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敝和新、少和得、多和惑,以及自见和明、自是和彰、自伐和有功、自矜和长,甚至包括不争和争的对立统一。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看得全面,处理得就会得当,事情就会比较圆满地解决。
人生活在世上,与他人、与自然界交往,就有了处世的方法。诸子百家都在教人们处世的方法,只不过有的方法可能更有效,所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得到了时间的检验,从而流传了下来,成为现代人们的处世哲学。
道家和儒家都是教人们向善的,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儒家更多地是正面教育,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比如“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即你要干什么、不干什么。但《论语》中,孔子也常常是用正反对比来说道理的,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即你要不干什么、就会怎么怎么样。这也是体现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看待问题的思想,即比较的方法。孔子还曾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去研究,这样一对比,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就能找到答案了。”
而老子则是更多地采用逆向思维的形式,从反面提出问题,启发人的思考。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情况,有时候需要反向思考、逆向思维,这样一来,便能获得好的效果,别那么直撅撅的,反而坏了事情。受点委屈,反面能保全自己;该弯腰的时候弯一下腰,反面能直起身来;你把平面的铁板打个洼,你将接到天上下的你想要的雨水,别铁板一块;你那张办公桌很旧了,你还在用,不用嫉妒别人的换了新的,过不了多久,你的也会换成跟大家一样新的;奖金分得比别人少一些,你可能从别的方面获得了补偿;贪多反而可能失去更多,因小失大。民间谚语说“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等,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在第58章,老子则直接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圣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坚守大道,成为天下的范式。不要去以自己的主观所见为标准,也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的,这样就能把问题看得到更清楚、更分明;别自以为是,这样别人就能够尊重你,从而建立自己的威信;做了点事,别争着去表功、争功,领导都看在眼里,功劳自然是你的;别自高自大,这样说明你的德行高,就能成为领导者。你不去主动争,所以别人也就不会去和你争。所以,古人说的“曲则全”这句话,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你能够保全自己,真的应该归功于这句话。
老子说了好几个方面,都是人们在处理世事时应当注意的。但是,如何运用,大概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一般人就要修养,就要多读圣贤书,把圣人讲给我们的道理、真理领会,并贯通到生活、处世中去,“学而时习之”,学会“学思践悟”,应该是会获得很大益处的,也就不是一般人了。
关于“曲则全”的例子,很多书都把韩信“胯下之辱”作为典型。
韩信当年为平民百姓的时候,很穷,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德行,既不能被大家推荐去当个小吏,又不会做点买卖维持生计,天天就是到别人家蹭吃蹭喝吃闲饭,人们都很讨厌他。有个年轻的屠夫欺负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就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能杀死我,就拿剑刺我;如果杀不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盯着他很久,最后果然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真的胆小。等到韩信当了楚王后,回到淮阴,把那个侮辱自己的屠夫找了来,让他当了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大家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能杀了他,但我为什么没杀他呢?因为当时杀他没有正当的理由。杀了他,我还得去做牢。因此,我忍受了他的侮辱,这才有了今天。”(《史记·淮阴侯列传》)
孔子和弟子们谈理想,说:“来,你们各自说说自己有什么志向?”仲由(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我啊,如果有车有马,有皮袍子,我就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感到可惜、遗憾。孔子没吱声。颜回(子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如果做了善事,我不会到处夸耀;自己认为有功劳也不向别人表白。孔子还是没说话。仲由(子路)对孔子说:“愿闻子之志。”弟子愿意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天下的老年人得到安抚,朋友们能够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够得到关怀,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论语·公冶长》)颜回(子渊)是能做到“不自伐”的。
老子固然对事情看得清楚,但孔子的志向和境界,却是另一个层次了。人间世的事,不能只顾自己,“与万物并生,与天下为一”固然是很高的境界,但如果只做一个自了汉,就算不得真境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我将无我,为了他人,才是大境界、真境界。所以,儒家提出的“大同”理想,终将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将共同实现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