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拿回来一张兴趣班的报名表,说是老师要求报画画班,但是也说这是一个自愿的行为。
妈妈决定不报。
第二天,孩子回来又跟妈妈提起报兴趣班的事。妈妈就很纳闷,说好不报了,怎么又要报呢!
孩子很高兴:老师说了,报了画画班有奖品。
妈妈紧接着就问孩子:你喜欢画画,还是想要得到这个奖品?
孩子不知道这里面有坑,顺嘴就说了:我喜欢奖品,那奖品是一套恐龙家族。
妈妈听了,就跟爸爸商量,既然孩子是喜欢奖品,要不咱就给孩子买了恐龙?
礼物、孩子的兴趣、和老师的关系那个更重要?
我们为什么会纠结?
纠结背后,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又做不出选择。
妈妈的纠结在于:
1、对孩子来说,学习画画、提高一下艺术鉴赏能力是好的,但在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奖品的基础上报班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吗?如果孩子过了奖品的新鲜劲不喜欢画画了怎么办?
2、如果因为孩子喜欢奖品给孩子报班了,以后会不会养成什么事都讲条件的习惯呢?
3、老师几次三番的让孩子报班,如果不报,会不会得罪老师呢?老师如果给孩子来个区别对待可就麻烦了。
如果我们在这些具体问题上纠结,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各有利弊,鱼和熊掌都舍不得。这个时候父母要静下心来讨论一个问题: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是让孩子培养一个兴趣,还是不想让孩子为了奖品而去做一件事?还是认为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和老师搞好关系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我们最看重的价值捋出来了,做决定就不纠结了。虽说捋这个价值也挺难的,但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方法。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捋不出来怎么办?我就是觉得这几个事都很重要怎么办?
其实,捋不出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唯一的问题是:老师在哪里等着呢?
今天你不做选择,明天你不做选择,但你总要做出选择吧?无论你清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你总得选一个,但这个被逼无奈的背后还是有一个价值观在支撑,只不过你没把这个价值观清晰出来而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一种选择。
有了最看重的价值,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不代表其他的价值就不重要了,就可以舍弃了。
假设,你的决定是不给孩子报班,那孩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与老师的关系是否就没有补救的可能了呢?
和老师多多沟通、请老师吃几顿饭、给老师送送礼物是否能加强和老师的关系呢?
给孩子多买一些好看的绘本,在家里多鼓励孩子拿起画笔画下他想象中的图案,带孩子多逛逛美术馆艺术馆是否能增加孩子对画画的喜好呢?
选了A然后想着怎么去补救B和C,这是父母要做的。
但如果你是被逼无奈做出的选择,往往还真就没有余力去考虑善后事宜了。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