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他这次来马关,要代表曾经雄踞世界的天朝上邦,向一个蕞尔小国,讨饶议和。一
1895年4月,一艘大清的轮船从天津塘沽港驶出,目的地,是日本马关。
4月正是樱花绽放的时节,距日本渐近,沿岸的青山上便多了好些樱花树。
粉红色的樱花,远望如团云缭绕,近了才看得清星点花瓣,层层叠加环绕在细腻的花蕊外延,盈盈浅浅,一片馨暖祥和的模样。
海面湛蓝激荡,朗润群山急退,片片花瓣随风散落开去,如露滴一般飘然飞举。
轮船上站立的那个人,显然没有观赏风景的雅兴。他眉头铁青,满目悲怆的神色,和他身上艳黄的马褂,和海上蓝粉交糅的美景,都极为不衬。
因为,他这次来马关,要代表曾经雄踞世界的天朝上邦,向一个蕞尔小国,讨饶议和。
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威海卫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大连、旅顺相继沦陷,战局已经完全无法支撑了。
我们败了,不仅败得很惨,还败得难看。战事之初,西方诸国看好的是大清,他们都说,日本小小岛国,敢和广袤富庶、物质丰赡的清王朝对抗,完全是自寻死路!可最终结果太出乎人意料了。
胜负分明后,清朝派去了一个以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为首的和谈代表团远赴日本,日方借口清朝代表授权书没有写明拥有全权,拒绝与他们谈判。
就在拒绝当天,使臣随员伍廷芳被伊藤博文私下拉去谈话:“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
伍廷芳听出了伊藤博文的弦外之音,他试探着问道:“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
“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
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最大责任,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了象征荣耀与权势的黄马褂。得知日方的想法后,朝廷赶紧又恢复了他的荣誉和官职,责成他亲赴日本。
这才有了李鸿章此番马关之行,明知前方是艰难和耻辱,他却不得不去。
碧蓝的海面上,点缀着碎金,他听见海水在很深的地层翻腾,送上来一些亡灵的声音,心底的刺痛,像浪花般一层层拍打上来,难过得无以复加。
眼看着马关就要到了,他哀哀戚戚地吟出一首诗:
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吟完最后一个字,他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算是旧识了,一番叙旧之后,伊藤博文将谈话引入了正题。二
马关也称下关,在日本本州岛的最南端。而此次谈判的具体地点,就定在了马关的春帆楼。
春帆楼位于一座小山丘上,面朝大海,这座木制小楼并不起眼,原先是个医生诊所,后改成了家庭宾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马关山口县人,春帆楼的名字也是伊藤博文所取。站在春帆楼上,可以望见日本的军港,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上,炫耀着日本海军的军威。看来日方选定在这里谈判,是别有深意的。
为迎接此番谈判,春帆楼修葺一新,地上铺了华丽的地毯,甚至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精致的痰盂。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算是旧识了,一番叙旧之后,伊藤博文将谈话引入了正题。
“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伊藤博文黄白色嘴唇像虫卵一样蠕动着,他的语气听似恭敬,眼神里却充盈了胜利者的倨傲。
十年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率政府要员亲赴津门,向李鸿章求教民族自强的良策,李鸿章高居上座,对伊藤博文非常傲慢无礼。
李鸿章瞧不上伊藤博文,更小看了日本。伊藤博文精通汉语和儒学,在英国留过学,四来中国,四下西洋,在欧美考察长达五年半之久,他的知识结构和现代观念比李鸿章要开阔新颖得多。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就意识到日本要想赶上世界“非撤废封建制度不可”。
在伊藤博文维新官员的率领下,整个日本以全盘西化方针勠力同心,坚持改革。当慈禧为自己的60大寿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时,日本天皇正带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积极捐款,购置那艘北洋水师订购却没钱付款,最后不得不放弃的吉野号战舰。
十年前,一方是师傅,一方是徒弟,他们向我们学习。而今一方是胜利者,一方是战败者,我们向他们求饶。
曾经,我们也在日本人面前耍过威风。也是在十年前,朝鲜发生内乱,日本欲强加干预,北洋水师派出三艘铁甲舰南下日本海,路经日本长崎补给小修,实则是以武力示威。入港后,水手们纷纷上岸,在日本街头横行无忌,与日本市民发生暴力冲突,北洋军舰趁机退下炮衣,燃起轮机。日本人吓得不轻,主动登门道歉,赔付三万多银洋和解。
谁能想到,短短十年的时间,时局就已扭转,世界变了个样。
春帆楼谈判比预想的还要艰难,拉锯四天,唇枪舌剑,僵持不下。后来李鸿章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被日本浪人行刺,左颊中弹,血流如注。
随从们惶恐不安,哭成一片,李鸿章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报国矣。”
刺杀事件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了东北地区。
李鸿章被刺,中国人反应不是愤恨,而是庆幸。庆幸我们的人受了伤,庆幸我们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李鸿章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三天后,他头裹纱布,又坐在了谈判桌前苦苦哀求:“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摇摇头。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伊藤博文又摇摇头。
“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
众人都骂他卖国,何曾见到他的无奈和痛苦。
最终,李鸿章挨了一枪,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白银二亿两。
据统计,日本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不到一亿日元,条约赔偿合日元三亿,超过三年全国财税收入总和。《马关条约》单赔偿一项,就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
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象征耻辱的子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的那一刻,他对身边的人说:“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三
李鸿章,自幼聪慧,学问广博,20岁入选优贡,24岁中进士。以新科翰林的荣光,弃文从武,登台拜相,灭太平,除捻乱,倡导洋务,开二十载同光中兴。他目光深远,同治年间,他就意识到,“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后来被历史学家蒋廷黻赞为 “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的一句话。”
李鸿章是中国现代化的奠基人,所创建的“中国第一”的现代设施不胜枚举,然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其亲手创办的北洋水军,那可是东方第一支现代海军,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因为这些彪炳千古的成绩,李鸿章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代表人物,具有极大的世界影响力。难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写道:“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甲午年朝鲜内乱再度兴起,日本介入,咄咄逼人,满朝官员爱国热情高涨,民众群情激奋,光绪帝在周遭人的鼓噪声里,下了迎战的决心。李鸿章坚持忍让主和,但在强大的爱国浪潮里,他的隐忍被解读为懦弱。
早在甲午战争三年前,北洋水师出访日本,军官们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日本已经拥有了一支现代化的帝国海军舰群。日本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大批日本间谍潜入中国,测量地形,观察政局,他们认为中国外强中干,败絮其中,军队松懈,制度腐朽,他们完全有机会获胜。
甲午现代海战,对双方都是第一次,日本做了破釜沉舟的准备,李鸿章以畏战的心态被迫挂帅。
最后,无论海上还是陆地,我们的军队都一败涂地。
败局已定,无人收拾残局,原先高呼爱国的满朝臣子哑了声,拿不出主意。这本是一场李鸿章坚决反对的战争,最后却仿佛成为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原先鼓噪的人全都鸦雀无声,只有他应该出面承担责任。
皇上是天子,太后是佛爷,永远不会成罪人。
其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责怪李鸿章,北洋水师是他的心血,甲午战败他比谁都痛心。“平壤之败,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可是大家看不到中堂大人的悲怆,只能以无尽的恨意往他身上再加几个深褐色的脚印。
李鸿章从马关回来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全都孤立他。四
李鸿章从马关回来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全都孤立他。
刚开始,他的内心还算强大,“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但是到了第二年,李鸿章终顶不住压力,找了个机会出国访问。
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
这一段时间,他受到了欧美强国的礼遇。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要知道,当时李鸿章在国际上还有个称号,叫“东方俾斯麦”,他很喜欢这个称号,很欣赏俾斯麦。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了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权赠予了他。
……
一年之后,他结束了欧洲之旅,登上回国的航程。先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华盛顿号”巨轮横渡太平洋,到达日本横滨时,需要换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他没有忘记当时自己的誓言,坚决不肯踏上日本土地,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4岁的李鸿章硬是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从两艘轮船间架接高悬的木板上,战战巍巍地挪了过去。见到此情此景,在场的美国船员也无不动容。
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事先知道李鸿章会到来,预备以外交礼节迎接,早早等在岸边。李鸿章登上“广利”号轮船之后,一刻都没有停留,也不拜见日本天皇,立即启程回国。
李鸿章是可怜的,他的内心也是骄傲的。当初国弱被欺,他以卑微的姿态议和,为的是大局,而今他刻意避开厌恨的人和过往,凭的只是自己的倔强和本心。这才是一个最真正的李鸿章,有大忍,有小性。
1898年5月,李鸿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伴随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大清国的黄龙旗升起时,现场却是一片寂静,偌大的中国,竟然连自己的国歌都没有。在场响起一片嘲笑声。
只见李鸿章步履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用尽全身力气高唱起家乡小调《茉莉花》。他的身躯虽然伛偻了,脖子却刚劲地挺直着。
苍老的声音,孤独的身影,他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起一个多灾多难民族最后的尊严。
在场的外国人纷纷感动不已。
转眼到了1901年,李鸿章78岁,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一年前,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陷入了更大的深渊。
1901年初秋,他站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看到八国联军蹂躏过的天津城满目疮痍,忽然心生悲凉,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慈禧派李鸿章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一起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的,还有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庆亲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这份条约应该由他来签。
庆亲王正犹疑着拿起笔准备签字时,李鸿章突然说道:“天下最难写的自,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签完条约,李鸿章突然咳嗽剧烈,吐血不止,病情急剧恶化。
就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病榻前,逼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油尽灯枯,说不出一个字了,只有眼泪止不住地涌出来。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该签的条约,都已经签完了。
李鸿章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首遗诗,和一份遗折。五
李鸿章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首遗诗,和一份遗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李鸿章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境遇:“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就仕途名位来说,李鸿章是幸运的,他几乎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全部机会,在整个大清,作为汉人,他把官做到了顶点,在他上面的,只有王爷、太后和皇帝。
然而荣耀之处,也是屈辱的源头。如果他当初早早地从乱局中泅身而出,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波谲不定的漩涡,也不需要背负这么多压力和不公。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李鸿章:“他无数次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谩骂、指责……李鸿章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来维护国家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
李鸿章一生签下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他深知,从签字的那天开始,他就注定要做大清的“背锅侠”,永远背负骂名了。
李鸿章在私人信件中嘲弄自己是大清国的裱糊匠,他一生辛苦不过糊了个纸房子。
慈禧评价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严复在李鸿章去世后,写了一副挽联:“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
李鸿章这一生受到的掣肘太多,所以他的改革很难真正实施,失败在所难免。若李鸿章明哲保身,不肯奉诏议和,人们又会骂他为了个人名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无论如何,他都是晚节不保,左右为难。
李鸿章去世后的第二年,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鸿章当年谈判时坐的凳子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觉悲从中来,陪同的友人要他留下墨宝,他大笔一挥写下四个字——伤心之地。
记得几年前,我偶然翻看一本1979年的《辞海》,看到当中对李鸿章的描述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我就纳闷了,李鸿章有何国可卖,他又为何卖国?
我认为,他是爱国,不是卖国。历史欠他一份公正,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林则徐写过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这诗形容李鸿章也合适,他和林则徐一样,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则徐是倡领大家开眼看世界,李鸿章是帮助大清改变颓势。
甲午年沾满鲜血的黄马褂,被李鸿章精心收藏起来,成了李家的传家之宝,后来被收藏在李鸿章祠堂里,文革时祠毁物尽。
网友评论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吾等楷模
施主神人!犹如孔孟在世啊!神啊!从来未有这么牛x的人出现过亦没有比你更好的神作出现过,你已经成神了!!看了你的神作比吃白粉还爽!!贫僧对施主的敬仰之情犹如自来水管爆裂滔滔不绝又似那毒品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天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让贫僧在有生之年遇到这么有才的神人看到你这么棒的神作啊?太好了!太好了实在太好了!!就连哑巴看后都忍不住开口大叫:太好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后面省略N个啊字!!!
字打成了自
你写得很不错!
梁启超此语妥当明白。
首先、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给李鸿章扣封建士大夫这种帽子没必要。孔子的思想也是为贵族服务的,给人分尊卑等级,但我们不能以此就说孔子思想毫无价值了。
李鸿章忠于他的时代,忠于他所效忠的清王朝,给他一顶维护封建王朝专制的帽子很容易。
但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更应该把自己放在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看看他们的行为对当时及未来发挥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
李鸿章发起了洋务运动,努力让落后的中国开始去追赶西方。也因洋务运动,中国造就了大量的国之栋梁。这是李鸿章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不存在洗地一说。
他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采取避战策略,是政治上利弊权衡结果。李鸿章的角色就犹如CEO,他的位置注定自己要为其结果买单,但并不能因为结果就去否定一个人。
没人愿意低声下气,有打的实力凭什么不打?隐忍必然有原因,连普通人都受不了气,政治家心里真会没点数?
有句话叫‘形势逼人’,就如一盘棋局,己方居于劣势,主动权在对方手里,这种局只能被迫走‘最佳落子’。对于棋力弱、看不透的菜鸟必然想着其他棋路,岂不知死得更快。
国家大事更是比棋局游戏难得多,是关乎国命的大事,一次任性都不允许。
慈禧不就很任性吗?外邦蛮夷竟敢屡犯我天朝神威,削它丫的,叫嚣要打十个。结果是遭到更惨痛的羞辱。
所以很多没有大格局、政治思维的愤青,总是容易动怒,一遇到国际争端就叫嚷要和对方干一架,完全不计后果。这些人也总是乐于把失败理由归结于他人,自己依然站在爱国至高点上指点江山。
政治决策意味着责任承担,当一个人肩上扛着责任时,下决策就会相当痛苦的。没当过决策层,自己没从事过管理的人很难体会,一个政治家要背负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
很多愤青都是想当然的做决策,心里根本就没有想过后果是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一时痛快。
你更不要在我面前扯那些分房子的破事,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在这里连打比方都不会,一堆强行脑补显得非常的可笑。我只告诉你一句话:不要去洗地。
避战保船,真有脸啊。有这么个领导,下面能把仗打好才叫见鬼了呢。
这年头人的脑子都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