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我一直对同学情、战友情等集体感情持怀疑态度,真正的友谊一定是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而同学、战友只是随机分配的,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未必会产生真友谊。
一
毕业六年之后,读完博士回到本校任教的同学A在群里发了一份表格要收集大家的信息。表格前六栏均是工作信息,用人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单位行业、单位联系人、单位联系电话,最后两栏才是个人手机号和qq。
有人问,A教授收集大家信息,是要策划同学聚会吗?
A称,不是,收集校友信息,防止大家失联。
防止失联?我心里只有呵呵了,在学校的时候怎么没见你这么关心过同学啊。
想看大家混得怎么样直说嘛。
大学班级在校期间就很少举行集体活动,四年下来,大家各自玩自个的,同学关系很冷淡,说到底,同学友谊这个东西太虚无了,至少在我们班是这样。班级的qq群一年下来都很少亮起,偶尔闪烁信息提示,都是那几个人在说话。
这段时间,A在群里很活跃,言谈间,原来他最近应聘到本校任教了。没多久,他就发下了这份信息收集表格,第一个名字就是他的,XXX大学XX院,XX(某省会城市)、事业单位,甚至还写上了单位联系人及电话。
一副母校主人翁的姿态呼之欲出。
A发出之后,陆续有几个同学填写了信息,多半是那些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体制的自认为工作还过得去的家伙。对于还没有提交信息的同学,A反复地在群里催促,却应者寥寥。
一天,我收到了他的一条qq消息:把你单位信息发来。这种命令的语气让我感到反感,便没有理他。
在A多天持续反复催促之下,陆陆续续有一大半的同学提交了信息,仅仅是提交一个信息而已,没人多说一句话。
A最后统计了剩下没提交的并在群里@了他们,跟班长说,“去问问这些大爷。”
二
A在学校期间就不怎么招人待见,除了会打个篮球,谄媚院领导之外,连泡妞都不会。他说话不清,经常前言不搭后语,不读书却爱附庸风雅,追了班里数名女生,无一得手,毕业前夕通过院领导关系,得到保研名额,然后又读了博。
这次“荣归”母校任教,他迫不及待地广而告之,唯恐大家不知道,然后借校友之名策划起这次信息收集事件。
也许他觉得回到母校任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是一种成功,然后那种自带的校友责任感油然而生,联络同学感情,收集校友信息自然是他的分内之事。
但你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人家的工作单位呢?
你不知道这个世上有一个东西叫隐私吗?退一步说,我跟你很熟吗,凭什么告诉你?
看着他这么低级的表演,我的尴尬癌都犯了,隔着屏都能闻到他小人得志的土鳖气息。
我以为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所以也懒得提交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对于那些没有提交信息的同学,A在群里面直接问其他同学:XX在哪上班?XX最近怎么样?在聊天记录里,我看到了对于我的议论,有同学说,他好像在XX报社。不得已,我只好也跟着提交了信息。
群里的话题从议论大家的工作慢慢转移到家庭上来,女同学开始晒起了娃,男同学晒起了车。
我默默地将群信息设为免打扰模式。
三
作家周冲说,热衷于同学聚会的人都是大LOW逼,其实热衷于打探同学消息的人多数也是这部分人。
我对诸如同窗友谊、战友情谊之类的说法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并不觉得这些友谊有什么特别之处。同学、战友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随机分配的。产生稳定而长久友谊的人多数不是同学或战友,而是在工作之后遇到的人。那时我们才可以通过价值观相互吸引,自由选择那些在三观上与自己相似的人来交往,这种友谊才牢固。
真正的友谊一定是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不能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待过几年(尤其是中小学,自己根本没得选),我们就必须要有什么联系,所谓的XX友谊,我们都是XX人,都是集体主义思维的产物。
集体主义这个东西很恐怖,他会束缚个体,吞噬个体。个体在以集体的名义面前是非常弱势的,往往会迫于集体的压力做出非自己本意的事情来。
【一个】上曾经有一个提问:被一群人孤立可怕吗?回答者称,她在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很邋遢的女生被同学孤立,一天该同学找她问一个题目,她推脱说,我其实也不太懂,你找别人吧。“她其实知道我做对了那道题。她的表情一下子暗下去了。”作者称,她需要站队,她也怕被孤立。
最后她感叹,每个人都是一座小岛,都怕猖狂的海啸,放他人一片天地吧,漫漫人生,各自都有路要走。
我想说的是,请不要以集体的名义,来要求大家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你没看到那位最后提交信息的男同学在多达六项的工作信息栏,只填了“深圳某工厂”几个字吗?
你没有看到那位从来没在群里发言的女同学只写了两个字:“无业”吗?
我都可以感受到他们背后的不情愿和尴尬,而你却还在群里催大家:大爷们快点提交……
你说,连个信息都收不齐,还搞个毛活动。搞活动一个电话,一句qq留言就可以搞定,何必要人家详细的工作单位信息。
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单位,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近况。
我们真的没有义务向那个所谓“集体”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告诉你是情分,不告诉你是本分。更何况,我和你也许只是曾经共同在某个地方共同生活过四年今后可能再无瓜葛的路人甲而已。
网友评论
但对同学情战友情的疑惑和不赞同,我是这样认为的:分为两类,第一是这种群体一般没有利益冲突,却有很多共同经历,容易产生起码不讨厌的友情;第二是兴趣相投,三观一致,特别投缘的就很容易成为一生知己,这是很常见的。
即使大学是同住一个宿舍,也不一定有共同话题。冠以集体名义组织聚会,广而告之自己当今已不再从前,也符合正常人的虚荣心理。而你对这个活动的态度决定你是否会继续恶心这种人。看不惯就不予理会,碍于集体名义而勉强自己参与聚会那才是尴尬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