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很早就知道三毛的书有毒,只要拿过来去读,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她的文字开始放飞逃离。
我那时上副课思想开溜,课本下夹着《撒哈拉的故事》 偷偷看得不亦乐乎。那时候三毛的一本小说,在班级里传阅,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直到由平整变的卷起了毛边。
那个遥远的犹如天边的撒哈拉大沙漠,空旷、荒凉、落后、贫瘠,却因为有她的异国爱情,她用双手化腐朽为神奇,把沙漠里的生活描绘得浪漫奇妙,自在意趣长成沙漠里一道独树的风景。
学生时代读《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在来》,给枯燥而单调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三毛的文字似有股魔力,快乐热情起来那心情就从书中溢出来,挡都挡不住,悲伤难过起来,也会浓郁低沉地化也化不开。
当然,那时从书里看到的多半是她的 “我行我素和自由洒脱”,故事里的她是仗剑走天涯的奇女子。
女生们也有喜欢看琼瑶的,坐我前排的慧就非常喜欢看琼瑶的书,什么《六个梦》 《几度夕阳红》 《庭院深深》,读完后会带着怅惘神情,托腮长长地叹息,飘忽地想着少女的心事。
琼瑶和三毛,如果让我选,我毫不犹豫会选择三毛的书,撒哈拉大沙漠奇异的婚礼、荷西苦等六年的痴情,爱情的佐料加自由的心灵,结伴浪迹天涯的勇敢故事,五光十色,风情异域,总能打动未经世事的年轻的心。
如果你有过那种如痴如醉读闲书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读的其实是最初要探寻世界的那份好奇心。关于青春,关于自由。
撒哈拉时期的生活和创作,是三毛一生中快乐的幸福时光,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
事过境迁,即使是后来不再读书,对三毛的偏爱,始终未减。
三毛与荷西如今再读三毛,从《撒哈拉沙漠》 《稻草人手记》到 《雨季不再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再到《万水千山走遍》 《滚滚红尘》,你会发现一个不同层面、完整又破碎的灵魂摆渡人。
成为知名女作家之路,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使在偶像化生成的今天,她的经历也没法让人去模仿。
三毛是玲珑通透的,结婚后更是如此。她爱荷西,荷西也爱他,这点毋庸置疑。
《稻草人手记》中有了爱情之外的真实样貌。
就如三毛在书中所写:
“小时候看童话故事,结尾总是千篇一律 一一 公主和王子结了婚,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童话不会骗小孩子,结过婚的人,都是没有后来如何如何的。”
书里三毛写了好几篇类似 『 这种家庭生活 』的文章,东西方巨大的文化、观念习惯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显得犹为冲突。
“ 荷西刚结婚的时候,好似小孩子扮家家酒,十分体谅妻子,情绪也很高昂,假日在家总是帮忙做事。可惜好景不常,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教条的男性自尊开始苏醒了。”
“ 荷西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里,多年来,他愚蠢的脑袋已被这些观念填得满满;再要洗他过来,已经相当辛苦,可惜的是,婚后我才发觉这个真相。”
有一次,撒哈拉沙漠局势紧张,荷西和三毛逃难出来,失去了工作,暂租了靠海的小洋楼,只剩下2万西币。
三毛讲 “ 分期付款正在逼死我们,而手头的确一点钱也没有。”
这节骨眼,荷西的母亲突然来度假,没打招呼已经在路上,三毛听闻消息惊呆了,也很紧张,顾不上生气赶紧拉着荷西去采购食物,又去公司预支了5万,这样有了7万应付。
荷西不理解为什么他妈来,三毛就如临大敌 。三毛没想到婆婆还带着姐姐、姐夫一家人,他们不关心荷西的失业,也不管他囊中羞涩,谈论的都是度假计划。
姐姐家的孩子一进门就拉在裤子上,姐姐很自然把脏衣服给三毛,让她扔进洗衣机去洗,根本没注意到家里没有洗衣机,三毛只有去院子里手洗。
因为来人太多,床单不够,婆婆要求儿子开车几十公里去买,而且要买最贵的那种8000一条,用完直接带走。
三毛很疑惑婆婆家很多床单,而她自己还盖着地摊上淘来的床单,荷西责怪三毛说你不要小肚鸡肠。
三毛每天要照顾婆婆、姐姐和姐夫,两个孩子,夜里起来好几次。她已经筋疲力尽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结果还会被数落,荷西说 “你一早上在干什么?大家都要出门了,就你最慢!”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饭需要人做,碗需要人刷,床铺需要人打扫,衣服需要人洗熨…… 半个月过去,7万的借款已花光,荷西给妈妈、姐姐姐夫和孩子买昂贵的礼物,是三毛平时舍不得买的。
荷西又找同事借钱,三毛叹了口气,报怨两句,荷西就说“ 你的累都是自找的,你做的都是简单的饭菜。” 三毛说 “你的家人都很自私。” 荷西说 “ 三毛,你不反省一下是哪一个自私,是你还是她们 ”
三毛没有吵闹,她知道每一次涉及家人,荷西就再也不是她认识的那个丈夫了。
夜里躺在荷西身旁,有丝丝的泪缓缓地流进耳朵里。
这样的日子,三毛数着过,婆婆还催她生孩子,三毛心里想:一个每天要站 16个小时的媳妇是绝对没有心思怀孕。
一个月后,她们终于要走了,送去机场的路上,三毛想都要离别了,就算客套话,婆婆也该说一句,邀请儿子儿媳回家住几天,毕竟荷西都失业了。
然而,婆婆对三毛说 “ 这次来,没时间和你相处,你太忙了,希望下次不要这么忙。”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和《撒哈拉的故事》里所写,有着天壤的区别?
谁还能说三毛过于矫情,编织着撒哈拉浪漫的爱情童话,经不起推敲,只不过亦如我一样,年轻时是自动忽略这些的。
这才是完整的生活,真实的婚姻,三毛比谁都通透明白,她会造梦也会解梦:
“ 夫妇之间的事情,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各人的喜乐和哀愁,还是各人担当吧!”
三毛三毛和荷西结婚时,已过了30岁,荷西小她8岁。 婚姻停泊的这6年,是三毛感觉最充实幸福的时光,他们是灵魂契合的伴侣,直到荷西海里潜泳时不幸溺亡。
三毛痛不欲生,这打击是巨大的,从此她的世界崩塌破碎,再也不能完整。
世界上最疼爱她和开明的父母
三毛小时候在学校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老师罚她站并且用黑墨汁给她画了两个熊猫眼…… 这样的事別的学生回家伤心几天,也就乖乖又去上学,可她不,很拗很有自己的主意,她死活不愿再去学校。
好在,三毛的父母很善良和开明,非常民主,三毛自小孤僻敏感,父亲母亲小心地爱护着她,不会打和骂,三毛就这样辍学了。
她先是跟三位老师学画, 自学,家里任由其天性,爱干嘛干嘛,喜欢捡垃圾也不阻拦,爱看书岂不更好,看吧、看吧,反正也不用天天去学校,十几岁就读了好几遍 《红楼梦》。
失去荷西,在三毛最至暗伤痛时期,她的父母一直默默守护在身旁。三毛的姐弟说,幸亏看的紧,要不然她会跟着荷西去了,不会独活。
《不死鸟》里,三毛有一次对父母说: “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出,她不敢说一句刺激她的话,只是一遍又一遍喃喃央求她活下去。
父亲便不同了,语气几乎已经失去了控制,他说:“你讲这样无情的话,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来,使我,这个做父亲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惧里,不晓得哪一天,我会突然失去我的女儿。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要与你为仇,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看到这我泪目,尽管过去这么多年,这书依旧有毒。女儿远嫁去撒哈拉,在父母眼里是十二分心痛,他们把牵挂变成一袋袋珍贵的干货,什么粉丝、生力面、紫菜、冬菇、猪肉干、罐头酱油,航空包裹从家中寄往北非的大沙漠。
在父母亲的眼里,这个孩子是特别的,珍贵的,“我们做父母的一生是被她折磨” ,可见三毛在家人心中的位置。
三毛《雨季不再来》 三毛的少女时代
三毛的成长历程,从17岁到22岁,三毛的异性缘出奇的好,追她的男孩子不断。 她也很早熟,十三岁时外出坐渔船远征小琉璃,“ 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她在东港碰到一个军校学生,居然骗人家是十六岁!交了今生第一个男朋友。”
书里的三毛是水仙花般的自恋。
多年以后,三毛总结自己 “ 我不能完全否认过去的作品,但我确知自己的改变,这一本旧作的出版,很多人可以看到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病态女孩,而这个女孩有一天,在心理上会变得这样健康,她的一步一步是自己走出来的。”
你到了某个年纪,就有一定的境界。
失去了爱人,三毛继续流浪,《万水千山走遍》 《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总有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寂寞。 曾经在撒哈拉里的活力和快乐再也没有了。
肖全照片里的三毛:
为纪念三毛,肖全写了本 《ECHO: 永远的三毛》,里面有很多珍贵的老照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肖全镜下的三毛,那时三毛刚从新疆去了四川成都,1990年的9月……
他们步行走在成都的小巷子,三毛走走停停,好奇喜欢,她有看不完的东西,这是47岁三毛旅程的最后时光。
拍下的照片,三毛看了非常喜欢,她观察着一张对肖全说 “这是我漂泊生活几十年的概括。”
一张照片里存有的信息,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过去的经历,心情状态,羁旅中的疲倦和坚强,都深深定格。
我看到的是与她众不同的双眼,秋天的湖水里,眼睛里藏有化不开的孤独。
她有多少次产生过想离世的念头,我们不得而知。她本来就是个说走就走,自由如风的女人。
父母已年迈,她尽力要为爱着她的家人们,努力好好地活着。
所以,她另一面又是开朗坚强的,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幽默勇敢,做演讲,去授课,写剧本,谈心解答帮助别人的人生难题,她的魅力十足,但藏在心里的孤独如影随行,她一直在路上,万水千山,寻找能与她相伴的灵魂。
1990年9月22日 三毛•成都,这是张作者喜欢的得意之作不一样的声音:
人红是非多,三毛走后,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三毛其实很可怜,你看看,孑然一身孤苦伶仃的,又没有个孩子,身体还多病,年龄越来越大也跑不动了,应该是心灰意冷悲观厌世不想活了。
三毛的心理早就有问题,书中所编造的那些,她与荷西的浪漫爱情故事,其实都是假的,有人曾依照书中路径查寻追踪,发现根本不是她写的那样子。
三毛嫁给了自己杜撰的爱情,荷西是三毛假想出来的一个人,根本不存在。
三毛把读者都骗了,她一厢情愿营造着虚假的梦而已……
我真的惊掉了下巴,反正人已经走了,现在越颠覆越劲爆的东西,才会吸引人看。
三毛生前受人追捧,死后还要贡献剩余价值。
不排除恶意地诋毁,也许只是因为三毛太独特,太招人,她太跟别人不一样了。
散文小说,文字是外壳,真与假,人和事,通过艺术加工,承载的是真性情、追理想,如果不是,所有的“创作” 岂不是新闻纪录片,一部摄像机而已。
也很奇怪,有些人为什么特爱考证,纠结于故事的真实性,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单单是想写故事本身,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情感、升华的部分,才是书里的精魂。
三毛的告别,第三种死亡
48岁的三毛,突然在医院自缢。没有征兆,让人大吃一惊,各种揣测。荷西走后已十二年,最难时她不都挺过来了。
“我的半生到现在,已十分满足,金钱、爱情、名声、家庭都堪称幸福无缺,只缺健康的身体,但是,我也无遗憾,如果今后早死,于己于人都该贴红挂彩,庆祝这样的人生美满结束。”
三毛这么多猜测的三毛之死:
白先勇写 : 许多个不同面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叠在一起,最后通通淡出,只剩下那个穿着苹果绿裙子十六岁惊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最后的抗议。
林青霞在三毛去世后说: 找不到知心伴侣,她很在意!
齐豫说: 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形容词来形容三毛,我会用“勇敢”二字。对生活她有份近似宗教的热忱,而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够把这股热忱化为实际的行动。
三毛走之前几个月,其实去了2次大陆,她带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去了新疆。因为当她听到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王洛宾的故事后,感到希望降临。
她去找王洛宾相见,她不怕两人相差三十岁,她以为这次终于能停栖和王成就一段佳话,她要做他的“卓玛”,她是真诚的、热情的。
然而,很遗憾,两人的交流结果让三毛失望,77岁的王洛宾老人已风烛残年,不敢接收这份 “迟来的爱”。
感情可遇而不可求,她的身体多病,患了子宫内膜增厚症,再加上 《滚滚红尘》 获得了四个大奖,就是没有获得编剧奖。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路走到了尽头。
“因为,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事业上都无法再突破了。”
在我看到许金声的解析后,深以为然。他提出了三种死亡的概念。
忽略前两种,“第三种死亡” 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每一天都被重复。
“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句,表明了三毛独特的空间位置,她总是在流浪,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流浪,“流浪精神”是她自我的象征。
三毛之死,不像茨威格之死那样有充分的准备。十分突然,因为她与茨威格在气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她的死,应该属于“第三种死亡”,生活再无激情和波澜,再也没有想去的远方,她以结束生命来终止了流浪,给自己画下完整的句号。
三毛与王洛宾写在最后:
除了文字以外,更多的人是喜欢三毛的性格和探险般的旅行。
三毛说过,人生苦短,我不喜欢平淡。我活的是別人的几世。
13岁离家,19岁半背包-个人出国留学,几十年里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其中的风险和挑战自不必多说。
她拒绝平庸,强调着人的独一无二性,学习刻苦,敏感聪颖,在美术、文学,尤其语言上很有天赋,通晓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国语、 还有好多方言。
人活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而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宽度。
三毛用自己的这一生,真正诠释了生命燃烧的宽度。
如果一个人活了十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突际上只相当于活了一天。行尸走肉般,机械地活着,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已经“死”了。
生命是一场旅行,精彩在于真真实实地坚持活出自己,背着行囊,她是自由的追梦人。
三毛在《敦煌记》里写道:“很多年以后,如果你偶尔想起了消失的我,我也偶然想起了你,我们去看星星。你会发现满天的星星都在向你笑,好像铃铛一样。”
斯人已逝,但音荣犹在,传奇不灭,那个特立独行的三毛如“不死鸟”在文字的海面依旧飞翔。
2022-11 风铃
三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