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是虚无一场,看透了这些,我们本应该“得亦何欢,失亦何苦”可是人有七情六欲,情感的纠缠岂容我们轻易摆脱痛苦。如果没有情感,这世间的一切又有何意义。看清这一切,直面痛苦,修行。
得到有什么值得欢乐,失去又有什么值得苦恼的呢!人生的得失乃缘分的生灭所致,得的一面必走向失,人若能看淡得失,坦然接受结局,又有什么事端生出呢!
可偏偏人是情感的产物,这世间有太多的悲伤离合令人神伤!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有七情六欲,情感不断纠缠,至死方休!得到一份感情就欢天喜地,失去了感情就沦陷痛苦,后悔不已,你这又是何苦呢!
“昨夜一壶酒,风沙暗云涌。酒醉不知处,日月照我归。明朝留不住,情深何处去。但问情何物,教人生死许。”
至尊宝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她,等到失去时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失去爱情让人痛苦,如果可以,当初为什么不珍惜呢?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那是缘分的使然,你又会抓住这份机会吗?对女孩说爱?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得到将会无聊,失去即会痛苦,无聊的时候就会不珍惜感情,于是人生就不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让你放下执念,立地成佛。一切情色东西到头来一场空。人生本是一场虚无。道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本生于无,一切归于原始状态。儒说让你好好做人、入世,修炼圣人的品格。儒家直面人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告诉人解决这种纠缠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任务。
在我看来儒释道本是一家,终归于道。道生于无,从无生有,从有至无,终归于无。
人的生命诞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越来越多,失去也在越来越多,直到生命的终结,完全了去,这是从有到无的过程。
儒家修行人的本性,教我们入世,佛家怀有慈悲之心,绝尘出家,度化他人,当属济世。道家无为,远离尘世,终归于无。
人生在世是不断修道的过程。人生的痛苦源于欲念,若是修行摒除了欲望,无欲无求,人生达到“无”的境界,也便得道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的一生都在修行,直至死去的前一刻,领悟了人世的“空”,方才得道。
如果人生的结局注定是空一场,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存在即合理,我们的情感正是意义所在。情的产生让我们注重体验一切痛苦的无聊的美好的过程,让我们主动赋予事情的意义。正如前面所说,一切事情都有两面性,你说“情绪有时是理智的敌人,有时也是理智的催化剂。一件事刚开始实施时都是“兴之所至”,之后才是理智的坚持。”举爱情的萌动与婚姻的坚持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我说“一切让你痛苦的纠结的迷恋的最后归于空,如果没有情,只有理智的存在,人生将会了无意义。确实如你所说:“情感之于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人一面想要它的好,一面又厌弃它的坏,难免有些强它所难。”
人生最有意义的即是存在,即是过程。如果缺少了过程的体验,即达不到修行的结果,也始终无意义。所以情这东西是最无意义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得亦何欢,失亦何苦》这篇文章余左兄从事情的两面性出发,论述“得亦何欢,失亦何苦”的难得性,一方面得失有其必然,人生必有得亦何欢,失亦何苦的豁达。但人有七情六欲,人是很难摆脱痛苦的,做到“得亦何欢,失亦何苦”又谈何容易。
余左兄始终在为自己的无法做到寻找解决的办法,七情六欲使人陷入痛苦也使人趋向理智。在无法解决之前,惟有直面情绪,不断修行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