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hinseki
第十二场:SHOW YOUR RESPECT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佛爷教导说:“还有,须菩提。不管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解说这部经典——哪怕只有四句话。所有的天、人、阿修罗都要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般。”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更何况有人能够依照此经修持、朗读、背诵。须菩提!要知道这位兄台成就的是最上乘、世间罕见的觉悟。而这本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要像弟子对师父那般心怀敬重。”
初读这一章的时候,我心里其实蛮疑惑的。感觉画风转变得太快,从标题引申出两个疑点:“尊重”和“正教”。前几场佛爷和须菩提师徒俩还不厌其烦地聊“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非法非非法”,到了这儿突然板起脸来要“尊重”了。不管尊重的对象是佛爷还是佛法,它无疑都掉入了“相”的漩涡,因为一旦要提尊重,就是一种“执着”的情绪。而且它还会使得佛爷、佛法都变成与“诸行无常”相悖的存在。不过呢,既然道生法师都已经说过要得筌忘鱼,而且我们都知道佛经不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写就的,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修改,难说只是种“设机方便”呢?干脆也就不落筌言,继续往下看好了。
那怎么算“正教”嘞?有个简单的标准:我说的就是正教,和我不一样的就不是正教。
这么说估计是要被骂的,可惜它却是活生生的事实。因为所有信众都觉得他们信奉的是货真价实的正教,大概没有谁会认为自己走的是歪门邪道吧?比如说大乘、小乘都是正教,我猜应该没有人反对,但实际上呢,小乘是大乘佛学建立之后对部派学说的贬称。按佛学家吕澂的说法,这个“小”字在梵文里有卑劣、道德低下的意思。小乘信徒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于是我说你“小乘”,你反击我“大乘非佛”,吵吵嚷嚷一地鸡毛,天知道到底谁才是正教。即便抬出“三法印”来,时过境迁之后也很难再去死磕了,非法非非法呗。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再详细地谈到,现在暂时按下不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也进入到另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佛教的“尊重”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了。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结束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混乱分裂局面。说起来,隋的建立大体分为“一静一动”两个阶段。“一静”是指取周。隋文帝杨坚和他老爸杨忠本来都是周朝的公务员,杨忠曾因帮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有功,被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晋爵隋国公。杨坚承袭了老爸的爵位,官至大司马、大后丞、大前疑等。另外,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和周明帝宇文毓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赟的四皇后之一。这样一来,杨坚在北周真就是位高权重。而周宣帝早死(22岁驾崩),作为接班人的周静帝呢年龄又小(当时只有8岁),所以杨坚以国丈、大臣的身份轻易取得帝位。《廿二史札记》对此相当感慨:“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卷15)。杨坚取代北周无疑引起宇文氏子孙和原周室大臣的不满,甚至自己的女儿也表示反对。《资治通鉴》记载:“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颜色。及禅位,愤惋逾甚。”(卷175)。真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啊,胳膊肘居然往外拐,杨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恐怖手段清除异己,这样建立起了隋王朝。
北方搞定,南方还有个陈。相比取周的易如反掌,平陈就要费点儿周折。所以隋文帝的“一动”就是先给陈王朝泼脏水,《资治通鉴》说:“……送玺书暴帝(指陈后主叔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卷176)。按当时陈的全国总人口估算,隋文帝这份传单几乎是家家都有。做完舆论准备,就该动手了。“开皇8年(588年)冬十月,将伐陈……合总管九十,兵力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十一月,丁卯,车驾践师。”见《隋书·高祖纪》。这支部队几乎是倾全国之兵,奄奄一息的陈王朝根本无法遮架,仅仅过了一个月,到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陈叔宝这个公子哥儿皇帝就成了隋王朝的阶下囚。另外,取周平陈其间捎带手干掉西凉、扫荡江南,全国归于统一。
我愿意花这么多笔墨去写隋文帝的武功,是因为早就有人预言杨坚将成为“一代英主”,并且担负着“复兴”佛法的重任,而这个人——是个尼姑。她的出现,不但让隋文帝杨坚成为佛教的铁杆粉,捎带着连儿子隋炀帝杨广也成为佛教“大护法”。因此,尽管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有2代,38年),但确实是对佛教非常友好、礼敬有加的王朝。
这个传奇故事记录在《隋书·高祖纪》中,说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的一个晚上,吕氏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生下杨坚。没多久,来了个尼姑,对杨坚的妈妈说:“这个孩子非比寻常,不能让他呆在污浊的环境里,你把他交给我吧,我亲自抚养。”(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没什么悬念地,细节更为丰富:杨坚的妈妈因为当时天气太热,就拿个扇子给儿子扇风解暑。结果劲儿使大了,小杨坚因此受了寒,都哭不出声儿了,两口子很着急。这个时候来了个“神尼”,名叫智仙,是河东刘家的女儿。智仙跟杨坚的老爸(这次对象换了)说:“你儿子受佛祖保佑,没事儿的,不用担心。但是呢因为他太非凡了,一般人家脏乱差,他呆不了。交给我吧,我来养育。”(……帝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刘氏女也……及帝诞日,语太祖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又曰:“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然后智仙还给小杨坚取了个名字叫做:那罗延,寓意像金刚那样坚不可摧。
读完两段史料,我的感觉是:海燕呐,你可长点儿心吧!且不说你儿子是龙种、将来的帝王(毕竟当时也不知道嘛),就按你杨忠的官阶,怎么着也算高干子弟对不对?哪怕是一般的百姓家,生个儿子还不得当宝贝好好照管。这下好了,都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个尼姑,咋呼呼一通忽悠后说:你把儿子给我吧,我去抚养。excuse me?你哪位啊就给你,万一是人贩子呢?转头抱着孩子跑了你们两口子上哪儿哭去?所以啊,好多历史,即便白纸黑字也不能太当真,看看就好。但不管怎么说,杨忠夫妇还是信了尼姑的邪,把儿子给她了。《续高僧传》写得更神,说杨忠还为此特意划了一块地,建起寺庙给尼姑住。尼姑把儿子抱走以后,自己作为生父都不敢去探视。有一天吕氏实在忍不住偷偷跑去看儿子,结果一不小心没抱稳,小杨坚摔在地上。没想到尼姑竟然质问到:“你干什么乱碰我儿子?!这一摔,他又要晚几年才能得天下了!”(太祖乃割庄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召问。后皇妣来抱,忽惊惶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这简直黑人问号,怎么就成你儿子了?估计吕氏不好当场发作,也是嘴上笑嘻嘻,心里MMP吧。然后等杨坚逐渐长大到7岁的时候,尼姑跟他说:“儿啊,你可是大贵之人,是从东方的国度投生来的。佛法将要灭亡了,不过再次振兴的重任就交给你啦。”(及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唉,历史果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要不光凭尼姑那几句话,当场就能定她个谋反大逆之罪。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吧,总之杨坚在尼姑庵呆到13岁才回家,并且后来的日子里对尼姑的话坚决执行,要排除万难弘扬佛教。这个尼姑看来真是有点神了,总让我想起尤里这类角色。当上皇帝的隋文帝也成为佛教基建狂魔,先后三次下诏在全国113州修建113座舍利塔。第1次是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诏曰:“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永作善因,同登妙果。”见《广弘明集》卷17。大家看,首次下诏杨坚就真把自己当成佛教弘传事业的接班人了。第2次是仁寿二年正月,在秦、陕、桓、杭等53个州建舍利塔,并给全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的公务员们放了7天的小长假去做佛事。第3次是仁寿四年,又在30个州建舍利塔。法琳在《辨正论》(卷3)里做了个统计,从开皇初年到仁寿末年,全国寺院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卷5)则统计出五千所。
这还不算完,他又下诏鼓励全国人民出家修行。和唐代那种严格的考试遴选不同,隋朝不管是谁只要志愿出家都是相当欢迎的。《辨正论》说有23万,《大唐内典录》说有30多万,《续僧传》则说有50万。虽然出家的具体人数尚无定论,但以当时全国几千万的人口总量来说,也是非常可观的数目了。不过这么多人出家,倒并不是当真对佛教有多么崇敬和向往,主要还是为了逃避赋税徭役。既是政治正确,又有实际利益,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现实利害的计算,往往才是最大的驱动力。
接着是写经流通。就按《金刚经》的说法“受持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得福甚多。何况有人尽能书写读诵,广为人说……”隋文帝又怎么会放过这大好机会?于是组织专家团队,把伪经杂文剔除,钦定正本。(隋开皇之始,佛教勃兴,真伪混流,恐乖遗寄,乃敕沙门法经,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者,五百余卷,同并燔之。见《续僧传·慧云传》卷29)发行的佛经高达132086卷。写完经接着就该造像了呗——尽管佛教本来是禁止偶像崇拜的,这个问题咱们放到后面再谈。同时,杨坚还不忘制定《大隋帝国保护佛道造像法》,条文颇为严格:敢有毁坏、偷盗佛像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见《隋书·高祖纪》。
至于对寺院布施的财物啦、与当时高僧的交往啦,杨坚更是功课做足,没有丝毫怠慢。鉴于篇幅,就不细说了,后面有机会再聊。那么,隋朝两代帝王的坚定支持,佛教可以说是进入“四有”新时代:有势、有权、有钱、有人。如此优渥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中国佛教将发展为什么场面,提出哪些思想观点呢?咱们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