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脑动计划】征文专题简· 读书· 推文汇总日更好文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讲书人的指路明灯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讲书人的指路明灯

作者: 史虫l | 来源:发表于2024-05-01 17:2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本书是我听樊登老师讲完后买下的,一直束之高阁。等风铃伯乐确定本期读书主题后,我才拆开塑封开始研读。

    这本书对现代读书人或讲书人而言,方法指导全面又具体。从其目录即可窥豹一斑:01 会读书,更要会讲书;02 工科男的讲书之路;03 一年只选 52 本书,标准是什么;04 如何读懂一本书;05 如何解构一本书;06 如何组织一个讲稿;07 开口讲书,还需要做这些准备;08 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掌握知识输出方法。

    由于内容太多,我在本文中仅就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与众文友分享。

    1 沉浸式学习与观光式学习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有大量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变成观光式的学习”,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因为我兼具这两种身份。

    “观光”这个词用得极好:去一个地方旅游,看一眼拍一照打一卡,然后马不停蹄去往下一站。学校课业,听一下写一下背一下测一下,即使有些老师花样繁多,但只要孩子是坐在教室里一板一眼上课,其本质还是观光式程序化学习。知识点的“卡”打得精熟的学生就能得“高分”,“打”得不熟的被认为基础弱、脑力不够。虽然这话说的有点过激,但应该也能引起很多一线教师的共鸣。

    “沉浸式学习”强调学习者是事件“主人公”,他自己愿意在目标上花费心力。讲书正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讲台上授课是“沉浸式”的,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是“观光式”的。沉浸者越讲越熟练,观光者却是漏了忘了甚至烦了。

    樊登老师讲书是“沉浸式”的,我作为听众则是“观光式”的。时过境迁,听课内容早已水过地皮湿,忘得一干二净了。如今为写文稿,一页一页细致阅读与思考,我才进入了“沉浸式”学习。

    一句话概括,沉浸式学习就是自己怀着极大动力深入“事件”本身,主动付出脑力精力积极行动,最终收获满当当的“累”和“乐”。

    2 轻松学习是无效的

    “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有“心流”阅读体验的人都清楚,阅读的“快乐”并不等于“轻松”,阅读的“快乐”往往与“费劲”孪生。写满笔记、画满重点的学生,其成绩未必很好,原因是“写”“画”其实是阅读学习中最轻松简单的事情。这种“轻松”学习再勤奋,也是出工不出力,事倍功半。

    真正的阅读学习,需要真“出力”,出“真力”,需要脑力的极大投入,这必然是“费劲”的。所以真正学得好的孩子,看他的眼睛就可判断,你看他想什么写什么争论什么。我成功判断过三个状元孩子,都是在他们上高二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趴在那里一直写画,而总是在动脑子想,然后在需要时准确地表达出来。当然,他们也会出错,但他们会及时复盘进行深度反思,很少二次犯错。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所以,极费劲的付出脑力思考的“生成性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3 摈弃三个阅读坏习惯

    第一个坏习惯是阅读逢生字必查。我见过个别特别认真的女孩子有这种习惯,遇到这种情况,我总给她说,先整体读完一两遍再查,要知道间隔阅读往往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大半先整体阅读,“好读书,不求甚解”。等有了整体感知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精读研习,这时候遇上的某些字词再查字音解字义品字妙,“疑义相与析”。

    第二个坏习惯是边看书边玩手机。“一心二用”的坏处不言自明,只是大家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樊先生说他是刻意把手机放在楼下,自己躲楼上读书,还有就是在飞机和高铁上读书。我没有樊先生的豪宅也没有出差机会,办法是边看书边在手机文档写书评,或者干脆到公园里去读书。总之,想如何读书是个人意愿,能不能做到远离手机读书全在自己。

    第三个坏习惯是圈画太多。首先声明,批注性阅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包括点、标、圈、画、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都尽可能减少填鸭式机械阅读和做题式应考阅读,尽量鼓励学生批注性阅读。只是批注性阅读很容易停留在圈画阶段,这一阶段缺少思维的深度介入,很容易生出圈画多自己就掌握多的错觉。所以,批注性阅读一定要养成提问题的习惯,能够自问自答自我生发,就像毛主席阅读二十四史,旁批字数竟能多于原文,可见其脑力参与之多。

    4 八条精华评判标准

    第一条: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比如读《反脆弱》这本书,当你读到“反脆弱”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时,这一处内容就该记下来。任何一本书都带着某种使命,搞清楚它想解决的问题,弄明白它给出的某种概念,这本书的精华就呈现了。

    第二条: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增长黑客》里是低成本地实现爆发式增长。《清单革命》里是手忙脚乱开飞机没有清单酿成人机两亡的大祸。《掌控谈话》里是开头描述的人质被劫持的生死攸关的沟通现场。《谷物大脑》里竟然说面食吃得太多就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有没有发现,一本书提出的严重后果会引发读者的极大阅读兴趣。

    第三条: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这种令人意外又兴奋的解释就该记下来,因为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新启发。我们总认为戒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靠强大的毅力,但《这书能让你戒烟》的作者认为,戒烟是轻松的、愉快的,如果你彻底认识到抽烟有多糟糕,清楚知道抽烟对肺部、心血管、大脑以及周围人的伤害,你就会从认知层面上把抽烟看作一双磨脚的鞋子,脱掉它,远离它。我们一直反感“题海战术”,但《认知天性》一书的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用科学实证数据告诉我们:“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同时指出,许多人对标准化测验感到失望,是因为测验只被当成了衡量学习成果的方法,而没有意识到测验是最有用的学习工具。“测验是最有用的学习工具”这一新奇的观点将我从“题海战术”的泥淖里拔了出来,我开始经常安排一些低权重测验,并主要观察学生在检索时是否付出更多认知努力。

    第四条: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值得记录。樊先生说:“当你能够在一本书中读到这种递进的结构,读到它在不断往里边延伸的这种感觉的时候,每一个递进的点都需要记下来,否则的话就容易错过要点。”他举的例子是《世界观》一书,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条: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苏东坡传》中最典型的一次反转就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路顺风顺水的苏学士在开挂人生中遭遇的第一个大跟头,历经这次生死大劫后,东坡居士的大名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反转”这种手法在小说中很常见。

    第六条: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有的书结构是递进关系,记住每一个递进的点很重要。有的书的结构是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用不同侧面去印证和展示这个主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是哪些侧面。樊先生举了《清单革命》和《心流》两本书。

    第七条: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至于何时会受到心灵冲击,这因人因书而异。很喜欢书中这句话——如果把论证和逻辑比喻成一本书的“骨架”,那这些产生触动的内容就是书的“肌肉”。“肌肉”就是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第八条: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这种收集旨在讲书讲课聊天时活跃气氛,毕竟谁也忍受不了长时间枯燥乏味。

    5 化学讲书与物理讲书

    用两门学科给“讲书”加限定,给不同类型的“讲书”作区别,让我醍醐灌顶。“物理讲书”是把内容片段摘下来拼一起,很像讲台上的“照本宣科”。“化学讲书”则是再创作,很像优秀教师用降维的方法帮助学生破除“知识的诅咒”。

    讲书确实和当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无论用什么方法授课,都不能讲错知识点讲错逻辑关系;讲书人无论怎样去讲一本书,都要准确理解原书意思,传达书中观点,要规避肆意“注水”。

    如果一段原文不容许出错,需要严格按照原文来念,那照搬比例最好不要超过原文的百分之十。如果你能够利用故事把一个道理讲清楚,那就讲故事。如果你有生活中更贴切的案例来论证作者观点,那就将书中好案例和自己案例结合去讲。总之,讲书一般是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尽量不做自己的评论,尊重原文,灵活讲透作者观点。

    最后,我想特别提一下“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方法只有亲自动手体验才能体会其妙处,有兴趣者不妨一试。一支笔,一张纸,即可达成。

    万变不离其宗,哪一种读书方法都得从“读”开始。缤纷五月,让我们随时随地随手开启一段阅读之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讲书人的指路明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gf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