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舌尖上的英文美食历史
舌尖上的英文|历史的“盐”值

舌尖上的英文|历史的“盐”值

作者: 北美之北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13:01 被阅读190次

山珍海味离不得盐,走遍天下离不得钱。盐的重要性自古就与钱相提并论。上班族挣的工资英文叫salary,这个词就是从拉丁文的“盐”衍生来的。语言演化的过程已经模糊,但其中传递的信息却依然清晰——盐者钱也。不论古今,历史上把盐当钱用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过,你要是以为盐的地位只体现在经济方面那就大错特错了。

得盐者得天下

五味不管缺了什么生活都会少几分精彩,但盐带给我们的除了咸味,还有钠离子。钠(sodium)是所有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电解质平衡、体液平衡以及神经脉冲的产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人当然没有这些生物化学的知识,但是不吃盐身上没劲是直观的体验,并不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盐和其他调料不一样,它不是植物性的,而是矿物性的。植物性的东西,哪怕水土再不适宜,种下去多多少少总能有点收获。矿物不一样,有就是有,没有那就怎么着都没有办法。世界上的盐,来源十分有限,不外乎海水、盐井、盐湖、岩石和盐土这几种。因此,生存必需的盐在古代就是不折不扣的战略资源。

说起中国古代关于盐的争夺,很容易想到电视剧《戏说乾隆》里面的盐帮与漕帮之争。事实上,为抢盐而发生战争很可能还书写了中华民族婴儿期的历史。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经过阪泉之战合二为一,之后联合出兵,经过涿鹿之战,造指南车冲破迷雾,打败战神蚩尤,这才有了华夏。这两场战争的起源,秉承儒家正统的《史记·五帝本纪》给出的理由是炎帝骚扰百姓、蚩尤犯上作乱。不过儒家之外的《山海经》等书记述则有所不同。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根据对历史地理的考据认为阪泉和涿鹿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位于山西解县盐池附近,这两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回事——抢盐。这种说法在历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之后的尧舜禹都选择在盐池附近建都,很显然是为了保护和控制食盐资源。

西汉时期有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学论战,各方观点收入《盐铁论》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场论战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盐是否必须由国家垄断。不论官方机构开采销售还是由获得官方特许授权的盐商经营,官盐的历史一直持续到20世纪,而私盐则在许多时候都是杀头的罪名。

这并非中国所独有。欧洲历史上为抢盐打过的仗同样不计其数,许多城市的兴衰也只因为它们太靠近食盐产地。英国的地名常见"-wich"这个词根,这些城镇都是建在盐泉盐井(brine)附近的。

盐味

除了调味之外,盐对于烹饪还有其它的作用。比如造就了英国众多城镇的“brine”在烹饪技术中就是盐水的意思。西餐的制作常常采用烤的方法,很容易把火鸡等肉质比较干、脂肪比较少的肉类烤得无法下咽。用盐水brine浸泡以后再烤就会好得多,这种做法就叫做brining。

一般的食盐叫做table salt,因为餐桌上总是会放上那么一小瓶盐和一小瓶胡椒。比较考究的是用没有精炼的颗粒比较粗的海盐sea salt和原粒胡椒,现吃现磨。未经精炼的海盐(unrefined sea salt)由于多少有些藻类的残留物,会有一点淡淡的腥味(fishy),有人就好这一口,美其名曰海风的味道(sea-air odor)。说实话,虽然我钟爱海盐胡椒(sea salt & pepper)口味的薯片,其实海盐与普通盐的区别我还真不太尝得出来。

Kosher salt也是一种常见的盐。Kosher这个词一般是指符合犹太教规范的食品,来源、加工过程等等都得符合规范,就好像伊斯兰教有清真(halal)食品一样。不过Kosher salt是一个例外,这个词其实与犹太教没太大关系。这种盐又称为coarse salt,也就是粗盐。仔细看看普通的食盐,一粒粒的是小小的立方体,而kosher salt则是比较大的片状。这是结晶方式的不同。粗盐常用于去除肉类的血水。中国人会在烧肉之前汆一次水,把血泡打掉,而西餐的处理方法就是把kosher salt抹在大块的肉上面静置一两个小时。

跟抹肉相反,腌渍咸菜往往选用非常细的盐,这是为了让盐更容易溶解渗入肉类。腌渍的方法和腌好的咸菜都叫做pickle,故而腌咸菜用的盐就叫做pickling salt。

咸菜和腌肉的发明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因为有了这种技术,人不必只吃当季产出的作物,而是可以较为长期地存储收获的食物。同时,这些腌菜腌肉也为长途跋涉提供了物质保障。

吃盐的真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咸菜和腌肉早就不只是为了保存剩余食物,而更多地是带给人们味觉上的满足。不幸的是,这种高盐的食品被打上了不健康的标签。

1904年几位法国医生发现6例高血压病人嗜盐如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盐与心脏疾病关系的似是而非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高盐增加高血压发病率似乎已经成了妇孺皆知的常识。然而,《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在2011年发表文章指出这一“常识”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科学研究的证实。文章对《美国高血压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上7篇论文中的6250名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分析,没有发现盐摄入量与心脏病风险之间有任何联系。同期有欧洲科学家在《美国医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撰文指出他们发现研究对象吃盐越少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越高。

这篇文章一出炉,马上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有卫生官员提议要求食品商控制食物制作过程中使用盐的份量。现在大家听说这一提议毫无科学依据,于是许多人认为宣传少吃盐纯粹是政客为赚眼球做的政治秀。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公平。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步,科学的精神永远不吝惜以今日之真理否定昨日之真理。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不必那么在意科学研究怎么说,跟着感觉走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艰难地探究真理的道路上,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艰难地吃饭的道路上,朝吃盐,夕少吃点盐,可矣?

参考资料来自:Wikipedia相关词条;时光网《黃帝炎帝蚩尤三聖為何相互死掐?中華民族起源新說》;Fine Cooking网站"Why brining makes turkey and other meat so moist";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It's time to end the war on salt";图片来自网络共享资源

更多系列文章请关注“舌尖上的英文”专题


相关文章

  • 舌尖上的英文|历史的“盐”值

    山珍海味离不得盐,走遍天下离不得钱。盐的重要性自古就与钱相提并论。上班族挣的工资英文叫salary,这个词就是从拉...

  • 舌尖上的英文

    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所有的英文网络课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失效的。即,买了某门英语课程,但是并没有提升自...

  • 舌尖上的历史

    我们有许多方式可以切入历史:一张列出重要日期的大事年表、皇帝的更替或朝代的变迁、或者随便从文化的角度去谈政...

  • 舌尖上的历史

    某人穿越到大秦帝国。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

  • 舌尖上的历史

    2021读书37《舌尖上的历史》 中国自古知道民以食为天。 而改革开放后,对农业的关注也一直在首要位置。 皆因食物...

  • 2017-12-13

    舌尖上的中国101 诺邓盐和火腿

  • 舌尖上的英文|吃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中国人的观念。的确,中草药味道大多不怎么招人喜欢。即使中成药有“蜜炼”的制法,蜜在其中所起的主...

  • 食物的前世与今生

    一本鲜活的历史书,从食物角度看待人类的文明史。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这样地介绍《舌尖上的历史》。 《舌尖上的历史》...

  • 《舌尖上的历史》读后

    说起来好笑,舌尖上的历史这本书教会我的,竟然是如何写书。 在贺副厅长的《平安经》一炮走红之后,我又看到同仁仿写了《...

  • 舌尖上的英文|致读者

    上小学时,家里有过一本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知识台历,每页有一句名人名言。在那上面看到歌德的一句话:“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

网友评论

  • 北美之北:按照计划正在对以前发布的《舌尖上的英文》系列文章进行修订增补。这篇基本没有做大的改动,只订正了原文中不太准确的几个地方,另外增加了两个菜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
  • 书先生和路夫人: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觉得写得好。可惜这么好的文字,看的人却少。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吃垃圾食品一样,大多数人也喜欢看垃圾文章。
    北美之北: @书先生和路夫人 过奖了。这篇我发在其它平台上倒是有不少阅读量,大家口味不同吧😄
  • 吟啸徐行同学:有点儿意思~

本文标题:舌尖上的英文|历史的“盐”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al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