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年(1024),宰相王钦若等人上书请求为刘娥上尊号,刘娥乐滋滋地想:自己好歹也是个垂帘听政的太后,总该“服仪天冠、衮衣”吧。
谁知此言一出,群臣纷纷反对。
衮冕是皇帝在祭天地、祀宗庙等重大典礼时穿戴用的礼服和礼冠。一个太后穿戴上这样的衮冕,难道她想成为下一个武则天吗?
虽然太后刘娥一再坚定地表示:“吾不作此负祖宗事。”不过,在拒绝称帝的同时,她一直坚持要穿帝王的衮衣参加祭典。
晏殊曾任太常寺丞、同判太常礼院,对这方面的礼仪再熟悉不过了。于是,太后明知故问道:“晏大人,你说说看,我该不该穿衮冕呢?”
《周礼》有明确记载:“天子衮冕,负斧依。”晏殊暗自思忖:此乃大事,岂可乱其法度?若一味迎合太后的心机,又有点不识大体了,既对国家大体无法交代,更对历史无法交代。
但晏殊毕竟是一个超智商的神童,反应机敏,他言之凿凿道:“ 《周官》中的后服有明确规定,可供太后参考。”
晏殊恪守自己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保持了一个朝臣最低限度的尊严,无奈太后见他如此忤逆,气得连看也不看他一眼。
明道二年(1033)三月,皇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完全掌控朝政,吕夷简、张耆等一干太后旧臣悉数外放,仁宗以晏殊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为由,把他贬至亳州。
这一贬又是五年,晏殊一生中最好的岁月,实际上就是在长达十二年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五年后,仁宗早已坐稳了江山,又召晏殊回朝,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随后又复为三司使。三司使执掌中央财政大权,这也是晏殊第三次跻身于朝廷干臣之列。
这时,北宋西部边境又发生了危机。党项族强人元昊称帝,调集十万军马,试图灭掉宋朝,入主中原。
自北宋开国以来,宋朝边防几乎像纸糊的一样,哪能经得住西夏的突袭和猛攻,几乎是不堪一击,一触即溃。
国难当头,众臣束手无策,晏殊对当时的军事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宋军屡战屡败中找到了根本性原因,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四大对策:一是撤销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二是招募和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三是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以资助边关军饷;四是追回被朝廷各部门侵占的物资,以充实国库。
晏殊的对策针对宋太祖和赵普确立以文驭武、削弱分化军权后的一次军政变革,这对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是行之有效的。
看在晏殊在军事战略上的贡献,仁宗皇帝又命晏殊知枢密院事,拜枢密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