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几年职场生涯下来,对我帮助最大的职业习惯是什么?认真思索后,如果只能推荐一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脱胎于PDCA理念的自我总结和不故步自封:
PDCA.jpg1、帮助最大的习惯是: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给未来的自己看
如果我遇到陌生工作,着手的顺序是:查资料(建立初步认知)→ 定计划(理清思路)→ 执行(实践出真知)→ 总结工作。
可能和多数人不同,我查资料却从不“迷信资料(指前人对工作的总结)”,原因有三:
1)我只相信自己的反思总结并且认为“熟悉资料”仅仅算认知,那不是自己的经验;
2)有的资料非常好,但它不是“步骤指南”,无法告诉我一步一步怎么执行,我总能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或者更深的感悟,这就是我始终看不起“纯理论派”的原因,说和做存在非常非常的鸿沟;
3)我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超越过往的反思。
查资料让我能够对工作建立认知、快速熟悉,而后动手实践。
我在工作习惯中确实一直在执行雷军说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只要是我所做工作,每个类别、每段时间我都会写出相应总结:埋头执行、优化细节的同时,我也会回顾过去并且在实践经验下及时调整做事思路和方法。
学工科的肯定都知道“反馈控制系统”,我在工作中的习惯确实符合“反馈控制系统”的种种优点。
我所做的“阶段性总结”并不是简单的“事件汇总”,而是要求自我和同事能够在做完这项工作、这个渠道后说出比以往总结的人更深层次或者更适合未来同事参考的内容。
换用我经常给同事的要求就是:做你现在工作、渠道领域的专家,并且把你的总结放到公司资料库(我建立的)供后来者批判性学习。
我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
1)习惯养成后,现在已经不用倒逼自己总结,如果我突然想起本月还没做过总结就会特别慌乱,继而着手回想工作内容、细节,然后动手写总结;
2)回忆一定要具体且真实,因为我写的总结是给未来的自己看。假如像网上其他资料一样把思路讲一遍、注意点、某个操作细节讲一遍,那我未来看自己的总结还是会落到“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所以我的总结一定要足够具体,具体到能让未来的我看到现在的总结马上就能够捡起来的程度。****并且一定要脱离任何虚化写法,全部真实。写给未来自己看的总结没必要用文学手法;
3)最后一定要脱离具体工作细节作总结。可以总结该项工作背后原理,也可以总结这段时间该项工作的感悟。如果说写工作细节是为了让未来的我能够快速捡起来,那么最后的总结就是要对本段工作经历“升华”,让它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工作细节、场景肯定会慢慢遗忘,但是通过具体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永远要记得并且某段时间便能够在不同的工作中得到印证或者碰撞从而继续“升华”。
2、其次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不固步自封与以往的总结
我说过我前面查资料的时候从来不迷信,事实上我不仅不迷信别人写的,我也从不迷信自己写的总结,虽然我可以说我在很多具体工作中可能是网上某段时间总结最好的。
但也仅仅是我现在能够达到的水平,那么现在的水平是极限?同事能不能得到比我更高的水平?我以后还能不能超脱现在的总结?
我认为是可以的,所以现在给同事安排工作时经常会说一句话:你也别全听我的,你自己有想法就实践,但是一定要总结,把坑挑出来避免后来的同事再进。
如果我不是自己确实跳过的坑,我从不下命令式语言让同事不去尝试。还是我的老话:你只有自己实践过才是你自己的,听我讲没用,我只能告诉你要避免哪些已知的坑。
不固步自封与以往的总结、让同事自己去做创造性的工作的习惯已经让我得到诸多益处。
阶段性反思自我、工作对自我提升确实有很大帮助,而辩证性的看待一切事物可能就是了解世界的一种角度。
说完论证逻辑后,你可能心血澎湃想要尝试,可能马上写一篇总结回顾一下上阶段工作。如果仅仅这样其实不大可能长久坚持下去,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再分享一下我的具体执行步骤。
日事清是完美契合PDCA理念的工作软件,我所有的工作内容都在日事清中展开,自然也是在日事清中实现PDCA工作流程。日事清的计划部分可以用来规划个人短期内工作内容,同步到日程后开始执行,而后利用工作日报、工作周报、工作月报进行周期性总结。所有工作内容全部留档,“Check”步骤也在日事清中展开,如果不过关重新循环。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是团队使用日事清进行高效协作,那么你的团队也可以利用日事清首先PDCA工作流程梳理,完美符合理念。而个人的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团队整体计划和同事工作协作,这时候如果团队做完工作计划在添加你为执行人后,你所有的相关工作内容都会出现在日事清平台内,在此基础上实现轻松PDCA工作流程。
另外,我还在日事清中建立了“团队升级系统”,专门用来让成员阶段性总结工作所得,倒逼每个部门成员主动思考工作,继而实现个人能力提升。
网友评论
这样就省却了你把团队计划分给你的任务复制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