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易说话——《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8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05:48 被阅读81次

    不是因为说句话有多难,而是要一诺千金,言而有信,所以话才不会轻易说出口

    孔子说:“古人话不轻易说出口,以自身行动做不到为可耻。”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说话要算数,说到要做到,言而有信最重要,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光说大话,没有实际行动,说了做不到,说了也白说,那太可耻了。

    “古者言之不出”,“古者”,古时候的人。“言之不出”,言语不轻易出口,不随意说话。“言”字还有人解释为著述,但著述不应叫“出”,而应叫“述”,或者叫“作”,孔子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者言之不出”,孔子眼中的古人,应该是指殷商以前直至尧舜时期的人了。孔子心中所敬仰的古代圣贤,具有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说话把握分寸的美德。至于叽里咕噜乱说话的大嘴巴,不管什么年代都有,在古人中也不会少见。

    “耻躬之不逮也”,“耻”,“以……为可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躬”,身体。这里指躬行,即自己的行动。“逮”,及,赶上。“不逮”,赶不上。“躬之不逮”,自身的行动赶不上,做不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口出狂言,大言不惭,或者对人随便许诺,答应了的事却做不到,口惠而实不至,这些都是应该感到可耻的事。夸夸其谈的人,由于喜欢言过其实,往往被人一眼看穿,很难取得他人的信任,还会因此招致人身的羞辱。

    一个知耻的人,就会对自己有所约束。平时不轻易言语,并不是因为说句话有多难,而是要付之行动,在行动中兑现自己所说的,才是最难的。因为担心行动跟不上言语,所以话才会轻易不说出口。一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必定是平时不随便乱说的人,极有可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而一旦开口说话,那就是一诺千金,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相反,没有行动,光说不练的人,才会成天叽叽喳喳,喋喋不休。

    孔子常常感叹今不如昔。他是感慨于古人的许多美德正在泯灭,社会上言行不一的浮夸之风愈演愈烈,因而从言行关系上,把知耻和诚信作为重要的人格精神来强调。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包咸: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论语义疏》:古人不轻出言者,耻身行之不能及也。

    钱穆:躬行不及,徒自轻言,事属可耻。本章诫学者当讷于言而敏于行。举古人,所以警今人也。

    《论语注疏》:此章明慎言躬身也。

    朱子: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范氏: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礼记·缁衣》: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四书诠义》:非行不得,便不言;正要行得来,方敢言。存一“耻”字,其于躬行必甚力也。不然,则身不孝而不敢言孝,身不弟而不敢言弟,虽言之不出,何足贵哉!

    《论语传注》:身之所行,比及其言,则言自不轻出矣。

    《四书反身录》:古人尚行,故羞涩其言而不敢轻出;今人尚言,故鼓掉其舌而一味徒言。若果学务躬修,自然沉潜静默,慎而又慎,到讷讷然不能出口时才是大进。否则,纵议论高妙超世,总是顽不知耻,总是没学问没涵养。

    《黄氏日钞》:夫子此意,正欲学者讷于言而敏于行耳。盖理有自然,本不待言。四时行,百物生,天不待言而有自然之运化,大之为三纲五常,微之为薄物细故。人亦不待言而各有自然之准则,此夫子所以叹“天何言哉”,而谓“予欲无言”,其有不得已而见于问答者,亦皆正为学者躬行而发。凡今见于《论语》二十篇者,往往不过片言而止。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圣门何尝以能言为事?

    《论语训》:凡云古者,皆谓殷时也。出,出位也。处士而言治道,侯国而谋天下,身所不及无以验其行,迹近可耻也。故殷以前无著书者。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新解》 《论语正义》 《论语集释》 《论语训》 《论语传注》 《四书诠义》 《黄氏日钞》 《四书反身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轻易说话——《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8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a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