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随着终身学习理论的广泛普及和创新教育的日益发展,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非常迫切的时代性命题。
一是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人类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已不再是预测家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理论。朗格朗主张调整教育过程,强调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不应该随着学校学习生活的结束而终结,需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他呼吁学校教育应为成年后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作出充分的准备,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那以后,这种理论便逐渐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政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委员会把终身学习誉为“21世纪的通行证”,并把它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我国近十几年关于终身学习的主张,多停留在对终身学习概念的议论上。因此,今后必须在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落实方面作出努力,把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这段话告诉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方向,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学法指导的最终极目的。
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是与终身学习理论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科技的进步无不来自人的创造发明,而这些创造又与人类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系因素。培养未来人才富于创造性的终身学习能力,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技能,而应通过学法指导这一环节,采用灵活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变“学会”为“会学”的根本途径。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加速更替,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引导学生“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传统式的学习方式,养成创新学习方法,进而培养终身学习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法指导就是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求知的具体方法,从而让学生拿着这些“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学生一旦学会了怎样去学习知识,就会终身受用,并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十字决》中说过一段话:“与其把学生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个宇宙之宝藏。”他在这里用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之后,就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坚实的理论根据的。
做一盏明灯语文学法指导关键在“导”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究竟应在哪些方面“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培养其高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量的急剧增多,新出版的书刊之多,堪称汗牛充栋。据有人估算,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则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到21 世纪将增加得更快。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能够用尽可能少的阅读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阅读能力,一是要会获取信息,二是要获取得又多又快又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快速认读文字、理解内容、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眼停次数少,视觉广阔,摄取迅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阅读量,获取更多的需要信息。日本速读协会大学校长加古德次讲,无论是谁,只要他识字,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训练,阅读度就可以提高十倍。这说明快速阅读法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读书之法。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呢?
首先,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需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专注于阅读本身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来自外部的信息,最迅速最鲜明地烙印在脑海中。其次,进行扩大视幅训练。快速阅读的视幅要远远超过普通活动,因此,必须进行扩大视幅的训练。方法是可以拿一篇文章反复练习,尽量使眼光以较小的幅度而得到尽可能大的视野,并不断检查看的速度和效果。也可以乘车时阅读车外闪过的标语、广告、牌匾等,训练快走捕捉文学符号能力,从而使阅读的幅度由点(一个个的字),扩大到线性(一行行的字),再扩大到面(一段段文章,甚至整书页)。再次,注意开发视觉知觉能力。我们在进行一般性阅读时,常会在头脑中不自觉地默念着词语的读音。速读则要求一定要克服这习惯,只要克服这一习惯,才能使看的速度产生飞跃。第四,不断活化脑机能。主要是为提高大脑的判断力和记忆力使之与阅读的速度一致。平时可利用一闪即逝的图象来训练判断力,如电视上闪现的一些图象、符号和字幕、快速观察某些景物、场面、群体等。
若能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性地进行以上训练方法,学生就会逐渐具备快速阅读能力,就会形成高效获取知识信息的技能,从而有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与质疑从来就是相伴而生的。学而不疑那只是被动的死学,是根本不会发现新问题的”。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恰倒好处的设置疑问,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茅塞顿开。在学生品尝到思考的乐趣之后 ,就会愿意自己去主动大胆设疑并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从而在不断的深入思考中产生创造的火花,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这种良性循环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在现今时代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导法,设惑”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拥有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大部分来自于大量的阅读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并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那么,教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首先,要善于设置激趣性疑问,引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对于那些缺少情感因素的文章,学生往往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理性思考,以至于很快进入阅读状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次,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疑问,促使学生思维深化。现代文章一般文从字顺,学生读这类文章往往满足于读懂就行,不作深入思考。此时,可以借助于探索性问题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这类问题切口要小,挖掘要深,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进行分析、联想、比较、终合等思维训练,并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善于发现新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它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求异思维的训练。
什么是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不受传统习惯思维的影响,思路广阔,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求异思维的人,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传统的、已有的、自己或别人的知识和见解局限。
毛主席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他曾说过,所有的考题都答对了,如果没有创造性,最多只能给60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 要教后起青年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袖起手来去做旧文明的安享者。”他们都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通过求异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正确选择思维的切入点。切入点可以理解为分析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古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同样一座山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谓得景物也不同。迁移到思维上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有文思、文体、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切入点。可以说,能否选准、选好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是诱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关键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对于一个问题,人们都从同一个角度去考虑,那就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很显然,就不会有求异思维。没有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就无从培养。很显然,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没有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任何一个人,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与正确选择思维的切入点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采用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可以选定人物作为切入点,并进行了发散式提问。教师提出:假如你是项羽,面对现实该怎么办?这样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说“听范增之言杀死刘邦。”有的说“杀死刘邦谋士张良。”有的说“夜袭驻军,彻底消灭刘邦。”又提出:项羽为什么不按你们的说法去做,是他愚笨吗?于是又有许多学生说出了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的原因。有的从项羽性格找原因,有的从项羽用人不当找原因有的说项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等等。经过这样的发散式提问,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创新教育时代的“大气候”下,语文学法指导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以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质疑方法指导,求异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陶行知全集》卷二《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
3.陈毛美,郑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0年版。
4.闫立钦主编《创新教育——而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1999年版。
5.持田容一,森隆矣,诸冈和房编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6.戚建庄,金法著:《素质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学习贵在得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