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源头的治理,一切都是枉然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广电局、妇联联合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其中,规定严禁节假日、双休日补课或上新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类似这样的文件,已经出现了很多次。文件的出现,并没有给学生的作业带来切实的实效。这样的文件并不能够发挥作用,原因之一,很少有人去监督这个文件的实施情况;原因之二,这样的文件的落实后,即使违反,没有任何的惩罚和代价;原因之三,评价方式的唯一,谁也不管轻易去改变。
作为学校,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就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体现的。每一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质检、抽检等等类型的考试,都是以成绩来体现,来评价学校。而好的成绩的取得,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的作业,大量重复的考试去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学校的生源,学校不敢拿学校的命运去减少学生的作业。而且学校布置作业,对于不懂教育的家长来说,这是学校负责的表现。自从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号之后,一二年级学生也加入到各级的质检考试,学生的作业不仅有,而且很多。学校只有不断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来提高成绩。可是,这种做法会超越很多学生学习的极限,越这样学习,越会没有学习的能力。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举的例子,一个孩子提5桶水,已经筋疲力尽。另一个孩子提20桶,还轻松自如。非要所有的孩子提20桶水,只会把能提5桶水的孩子送进医院。孩子能力没有达到,坚持这样做,伤害孩子的学习元气。
作为教师,从一年级开始,除了音体美信息技术这些不考试的科目之外,还有品德、科学、语文和数学等考试科目。学生每一节课都合理安排。属于考试科目的时间不是很多。学生的基础、家庭背景和学习习惯等等存在差异,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坏。为了提高成绩,考试科目的老师只能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老师布置的作业针对性不是很强,而是面向全体。老师的成绩与评优选先,与老师绩效考核有关,那个老师敢不布置作业呢?而且学校对于布置作业都是睁一只眼闭只眼,作业全凭老师的能力去布置。学校没有明确的限制。
作为家长,成绩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他们不仅希望学校多布置作业,而且自己会额外给学生“加餐”。家长给学生多买几本学习资料,或者让学生去参加课外辅导班。孩子只要踏上小学的征程,似乎注定与作业不离不弃。再加上,课外补习班的广告效应,让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焦虑更加的严重,更加相信必须多布置作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相应的清晰认识,一直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很难接受没有作业的现状。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做的作业越多,孩子就越懂事。学校作业越多,学校就越负责。家长,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一个绊脚石,只因高度的教育焦虑。
单一的评价方式,高度的关注升学率,关注成绩,把所有的人都绑架在为争取好的成绩而想方设法。取得成绩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大量的作业。这也是文件永远是文件,很难落在实处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