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笑集成长励志散文
论语新视界130|逸民七子:孔子和他们不一样

论语新视界130|逸民七子:孔子和他们不一样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08:48 被阅读18次
论语新视界130|逸民七子:孔子和他们不一样

在孔子时代,除了孔子之儒家外,还有两种人,孔子曾经评论过。一种是“逸民”,一种是“隐者”。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远离世事。但是,这两种人也不同。“逸民”,是指出身贵族而又避世的人,如孔子提到的“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而“隐者”一般是指出身平民但不尽仁义,自立于人群之外的人,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类似于后来的庄子之徒。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论语·宪问》14·37)

孔子说,贤者逃避乱世,次一等的躲避乱地,再次一等的看到别人的脸色不对就避开,再次一等听人家说话不对劲就避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哪七个人呢?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18·8)

这里的逸,不是散失、遗弃的意思,而是“隐逸”的意思。

孔子认为,自古至今,逸民有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其中,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孔子说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柳下惠曾经做过鲁国的“士师”,但孔子也把他归于“逸民”之列,说他“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不怕降低自己的意志,不怕屈辱自己的身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意思。孟子说他“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扼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旦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礼记》记载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少连、大连居丧合乎礼仪,服丧三天不疲倦,服丧三月不懈怠,服丧一年还悲伤,三年还忧愁,是东夷的子孙。

孔子把少连跟柳下惠归于一类,也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虞仲是周朝古公的次子,知道他的父亲想把君位传给周文王,就和哥哥太伯一同逃到蛮荆之地,太伯后来成了吴王,虞仲几代后才受封。

《尸子》记载说:“夷逸者,夷诡诸之裔。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宁服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牺。”这一点,颇有点庄子“曳尾涂中”的意思。《庄子·秋水》记载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孔子评论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放是放下,不再谈论世事的意思。

但孔子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说,我跟他们不同,可以像他们那样,也可以不像他们那样。

哪样呢?

孔子的意思,我不是必须出来做官,也不是必须隐退,只要符合“义”的要求,我都可以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是最能随着情况变化的圣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而是一个最机灵权变的人!

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学孔子、学《论语》所最应当学习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视界130|逸民七子:孔子和他们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yf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