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继续分享本书的精彩内容观点
——成为你自己!
问题:你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作者指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形成了“外部评价系统”,按照罗杰斯的观点,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能给你什么。在这种逻辑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甚至被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修正自己,尽可能去适应环境的要求,“应该如何部分的表露”,最终形成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只是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真实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忽略乃至压抑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路径:内观,保持觉察与平等心
内观是印度一种最古老的禅修方法。要想进入内观的境界,对自我内在的觉察是最重要的内容。
这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平等心,就是如实看待并尊重自己当下的境界,即使很好也不骄傲,不好也不自责,也不和别人的境界去比较。
总之就是尊重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外界有何压力,都不远离自己的内心。
同时,作者也指出,保持这份平等心很不容易,因为人在团体中很容易失去定力。既想彰显自己,又需要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于是,我们会急于求成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一个团体所奉行的核心逻辑。
所以,作者特别提醒我们:
我们的团体很重要,但比我们团体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是你们每个人自己。希望你们不是被团体的凝聚力给吸引进来,而是稳稳的站在大地上,细致感受你们的感受,逐渐靠拢团队。如果你们想暂时远离团队,也要尊重自己这个动力,这和你们想靠近团队的动力一样重要。
PS:
总结一句话,要想做自己,首先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任何状态,始终保持内心定力,不受外界干扰,不畏外部压力。
额~~说来简单,但实践中确实有点难。过了半辈子了,感觉依然还没找准个体与团体的平衡点,依然还存在不少困惑。
不过,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比团体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是你们每个人自己”,先认识到这一点,正是自我觉醒的第一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