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化池,是氨化稻草、秸秆的池子,氨化的稻草秸秆用来喂牛,牛能吃得又肥又壮,这是九三、九四年的事情了。
池子直接立在院子里,每家有三个小格子。那时候庄里基本上都没有建起院墙,有一部分房屋形式呈合抱之势的两家,都会将氨化池建在一起,这样一来,两排六个小格子合在一起,是常见的。每个氨化池的墙壁厚度是一块砖头,外面粉刷上水泥,比起砖头墙,显得很有现代化的感觉。每家的三个氨化池依次使用,养牛的时候也不用担心没有准备好的肥料了。
据长辈所说,氨化池是政府统一给补助的项目,每家建造氨化池,不仅不用花钱,上面还会补助一百五十块。那时候若是养牛,政府补助一千三百块钱,我家买了一只八百块钱的牛,上面补贴之后,相当于多得了。据说,庄里人见到这样的好机会,便都养起了牛。
氨化池由上面的人统一修建,修建好之后,庄里家家户户都有氨化池了。那一年多的时间,庄里因为氨化池养牛,在氨化池里搅拌草料,倾注了不少的心血。父亲说将稻草秸秆用尿素搅拌,闷住发酵之后,即使家里的牛不愿意,也强加着让牛变壮。我现在没听父亲提到搅拌稻草,都不禁想着他拿着铁叉或者是其他工具,粘在氨化池上忙碌的身影。
如果一只牛健康成长,是能够赚回来的,若是因为牛生病死了,就不得不面对者亏损,喂牛成了一件练胆子的事情,这当然是人不愿意看到的。庄里有的人家买牛能买很多头,这是因为家里有些家底,自然就想多赚了。
在一只牛由小长大,买了之后,氨化池就变成了院子里闲置的池子了。不在喂牛之后,氨化池的几个格子,就被家里打通,池子连接起来之后,就可以用来当作猪圈,那时候,庄里的猪圈基本上都是由氨化池子改成的。
庄里的氨化池,现在已经不见任何踪迹了,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我逐渐由幼年到童年的时候,庄里每一家都能见到氨化池,这不只是我自己的村子,在那一年,其他村庄也是家家户户都有氨化池。后来不喂牛了,氨化池便成为了多用的一个池子。记得我家后面的邻居,在某一年的夏天里,氨化池子生长着几片荷叶,那是在氨化池废弃之后,里面填上了不少淤泥,才让荷叶成长起来的。只是这种理想化的院落,仅他一家而已,在没过多久之后,他家的氨化池就扒掉了。
喂猪是对氨化池子最大的使用,在三个各自的一个上面封上顶子,就可以当做猪的院落。我家的猪圈就是氨化池改装而来,虽然是水泥铺成的地面,让我难以忘记的,却总是家里那只大猪将地面拱开,父亲不得不抽出时间和金钱将地面重新修整好的场景。
小时候玩捉迷藏的游戏,氨化池在作为猪圈的间歇,常常成为很好的藏匿地方。躲在封了顶的氨化池子里,不得不忍受那些黑暗和奇怪的味道,但是小伙伴们丝毫不会给自己的团队带来失望。有不少时候,即使氨化池子里还养着猪,我们也会不顾里面有多少气味,尽量轻声的躲到里面。心里想着,小伙伴们是不会从猪的眼神里看到猪圈里有没有人的。
氨化池子成为了村庄在九三九四年的一个符号,后来的氨化池子因为人们修建院落、拉起围墙,一一地扒掉,以往那些堆着玉秫秫秸秆、从河坝上割回来的苇子的氨化池,那些散发着让人避之不及的氨化池,如今已经无影无踪了。
那时候做事情,正如今天粉刷墙壁一样,多少有些让人想不通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