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诸子百家历史
60、洋人的民主有那么美好吗:孔子否定民主的可能性

60、洋人的民主有那么美好吗:孔子否定民主的可能性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6:26 被阅读192次

    原创 2017-04-25 翻腾四海 四海书斋

      讲到人类社会的阶级差别,必然会涉及到“民”这一人数最多的阶级。但是,古人眼中的“民”与今人眼中的“民”有着天壤之别。要正确理解孔子对“民”的看法,我们必须先排除观念上的障碍。

      【观念上的障碍——人人平等与民主】

      前文中,有两处言及民这一阶层,一是对孔子之时代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二是论述天下有道与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两处,本应该对“民”加以详细分析,可我只是对这一阶层作了基本的介绍,并未展开。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我们,若要充分理解孔子关于民的论述,先要排除观念上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便是人人平等与民主。

      今时今日,这两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什么人人生而平等,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便是如此。这些观念在我们心中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在读到孔子对民的相关论述时,总是感到别扭、不解,甚至是反感。如孔子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认为民这一阶层,不但地位低下,受人役使乃是理所应当,而且他们还很无知,统治者不能尊重他们,甚至应该蒙蔽欺骗,不能使之明白真相。

      孔子看不起人民群众,还忽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孔子言及天下有道时,列举了诸侯及士大夫各个阶层应当如何如何,唯独没有提及民,似乎民这一阶层和天下有道还是无道,关系不大。神圣的“人民”在孔子眼中变得如此无足轻重,这让今天的我们情何以堪?

      但是,经过前面几节的分析,如果我们接受了:人与人之间并非一定要相互平等,当家作主的也不一定是人民群众。那么孔子的话,也就没有那么不可思议,理解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在前一章中,我们讲“礼”的本质乃是阶级差别,讲阶级存在的必然性,其目的也是为了打破“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这两个深植于各位内心的观念。当然了,我们只是为了理解孔子的话而暂时放下这些观念,至于古人今人,谁的观念正确先进,谁的观念错误落后,还是要由各位自行判断。

      在武侠世界里,一个武林中人永远也不能退出江湖。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与人之间就要高低贵贱之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同样,一个人不能避世独居,不能与鸟兽同群,也就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也就只能处于某一阶级之中,由此,人人平等这个观念便可打破。

      有阶级,人便有高低贵贱之分,便有上下尊卑之别。那么,政府之权柄必然操持于高贵的统治阶级,义务也就相应的被强加给卑贱的民,即被统治阶级。由此,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这个观念也被打破。

    说到“民主”,我就想起了那个戴着眼镜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大谈民主的大学生。他认为“民”就是人民大众,“主”就是当家做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他的“精彩演说”还博得下面听众的一片掌声。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个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关键是“民”有没有那个智商去当家做主?“民”有没有那个“德行”去当家做主?“困而不学”的下愚之民,他们能做主吗?这个大学生勇气可嘉却理智不足,甚至有些幼稚!年轻人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啊!

    洋人的民主,真有那么美好吗?

      章太炎先生说“学国学要知古今人情变迁”,诚哉是言也。大师留给我们的话,都是他们治学几十年之所得,我们万不可一带而过。比如“知古今人情变迁”,几个字而已,若非好学深思,怎会明白这一原则在学国学时有如此重要的功用呢?

      【民之境遇】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主席的划分十分详细,有地主阶级、买卖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各个阶级对待革命是何种态度,哪个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哪个阶级是革命的敌人,哪个阶级是劳革命的朋友,哪个阶级既应团结又应提防。他对当时社会阶级的划分精准到位,并对各阶级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有准确的判断。

      若是没有相当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相当的胆识与魅力,没有足够多的时刻伴随着死亡与鲜血的革命斗争经验,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兄弟自知愚钝,又少不更事,而且孔子之时代距今已两千多年,所以,对当时社会的阶级情况,只能笼统地分作上与下两大群体,并将分析重点放在“民”这一阶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民”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境遇呢?

      01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0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上,居于上位之君子,相对于民而言。此处所好之礼,主要是指仪文之礼,如丧葬,祭祀,婚嫁等等,但这些仪文之礼背后代表了礼的根本精神,根本原则,即贵贱有别,尊卑有等。礼,对下民具有约束力,对居于上位之公卿大夫,同样具有约束力。如果居于上位之君子,好礼守礼,以身作则,定会使民也义,养民也惠,如此则下民亦能好礼守礼,安于卑贱之地位,这样民必然易于役使。

      当然,这里的好礼必然是真正好礼,不是表面功夫。否则,表里不一,能欺瞒得了谁呢?孔子还说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也是这个意思,上真正的好礼守礼,下民同样会发自内心的尊敬。

      各位看看上面几章中的关键字,“使民以时”,“劳其民”,“使民也义”,“民易使”,这便可以看出,受统治者们役使,是民的本份,或者说他们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奉养王公贵族。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君子者,在位之人也,即统治者。野人者,民也,即被统治者。他们类似于奴隶或是半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更鲜有什么财产和政治上的权利。民都被役使去做什么呢?

      《诗经》里的《七月》这首诗,对民的遭遇有着详细生动的描述。男人耕田种地,女人采桑织麻,农闲时节还要为王公大人们修筑宫室,打猎,做狐裘,酿酒,凿冰,放在冰窖里供大人们来年夏天纳凉消暑。辛苦一年,到头来还得举起酒杯祝福大人们万寿无疆。可是,付出了这些,他们得到了什么呢?寒冬腊月里无衣无褐,住在满是老鼠洞的破旧房屋。尽管诗中没有提到“民”字,可除了受人役使的民,还会有谁能把他们的悲惨生活描绘得如此深刻?

      和平时期已是异常辛劳,一旦打起仗来,民还得冲锋陷阵,出生入死。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这两章中的教,不是教民以礼乐德行,所教的乃是行军作战的一些基本技能。即,就也。戎,兵也。即戎相当于“投笔从戎”的“从戎”,就是当兵打仗的意思。善人,合格的治民为政者,并不是指善良的人。以基本的军事技能教导民众七年之后,才可以让他们上战场打仗。七年是大略言之。如果未经过基本的训练就让他们当兵打仗,就是抛弃他们,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

      【民因何为下】

      或许有人说,好吧,既然人类社会之中必然有阶级差别的存在,必然有贵有贱,我也认了。但是,为什么我偏偏沦为民这一阶层,而有的人却成了高贵的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呢?冥冥之中,这都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我想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尤其是身份低贱的民,必定长吁短叹,为之耗费心神。因为他们要天天承受下贱的身份所带来的诸般不如意。如此重要的问题,孔子必然思考过,从《论语》中,我们也可以大略总结出孔子的答案。

      【王侯将相有种】

      首先,一个人处于什么阶级,他的出身是第一决定要素。具体地说,一个人的出身就是指他父母的身份。当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就曾愤怒地喊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常言道,撒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瓜。可是王侯之子世为王侯,凭什么?难道王侯将相们真的有什么特别的种子,能让他们生下的孩子一定就会长成王侯将相?

      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朝代更替,天下大乱之际,在一个王朝的存续期间,王侯将相多半是有种的。俗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老子是做什么的,他儿子也蹦跶不哪儿去。一个人,为士大夫还是为民,首先要看你的出身,看你父母的身份,虽然这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60、洋人的民主有那么美好吗:孔子否定民主的可能性

      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质问振聋发聩,响彻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无奈答案却是肯定的,他们是有种滴。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河)】

      孔子说“吾少也贱”,毫无疑问,年少之时的孔子属于下贱的民这一阶层。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个武士,以勇力名闻诸侯。史书上记载着叔梁纥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勇”和“力”。

      《左传》记载:襄公十七年,齐师侵鲁,将鲁大夫臧纥、叔梁纥等围困于防邑。鲁国派兵解救,驻扎在旅松。叔梁纥(《左传》记作邹人纥)与臧畴和臧贾,半夜时率甲士三百人偷袭齐军,并趁乱将大夫臧纥送到旅松,然后又回到防邑固守。齐人没办法,只得退兵。本来叔梁纥已经突出齐人的包围圈,而且成功将大夫臧纥送到本国军队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回去。而他却选择返回被齐师包围的防邑,与战友一起固守,最终迫使齐师撤退,其人之勇,可见一斑。

      襄公十年,晋国人进攻小国逼阳,鲁国派兵相助,叔梁纥亦在其中。逼阳人打开城门,攻城的先锋部队乘机进入城门,孰料敌人刚刚进去一半,逼阳人突然开闸放下悬门(之前开门大概是诱敌深入),还好当时叔梁纥正在下面,他双手托举住悬门,已经进城的军士才得以逃回城外。虽然逼阳是个小国,但晋国的荀罃(音英) 也说它“城小而固”,可以想见,逼阳城的悬门之重量当不下千斤。叔梁纥一人就能将其托住,不使下坠,最后还能从容逃开,足以说明他的力量之大,我看叔梁纥跟项羽也有的一拼。

      叔梁纥当然属于士这一阶层,可是孔子的母亲出身低微,叔梁纥死后,孔子一家徒有士之名,而无士之实。大概,除了他父亲曾经用过的那把武士刀之外,已找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来表明他家士的地位了。从财产方面来说,孔子与他的母亲与民没有什么不同,所幸的是,他们还保留着人身自由。孔子年幼之时父亲便亡故了,史书上只说“孔子少孤”,至于当时他几岁不得而知。所以决定孔子“少也贱”的是他母亲低微的出身和贫穷的家境,若是孔子有幸出生在叔梁纥正当壮年之时,那么他就决不会“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了。

      【脱民为人】

      虽然有的人出身于民,但是却能“脱民为人”,上升至士大夫阶层,如孔子及其众多弟子。而有的人却始终无法摆脱贱民的身份,为什么?一句话,因为他们“愚”。处于社会底层的民到底是不是愚昧之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是不是因为其愚昧无知,这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而且涉及到很多人的颜面。民之所以为下,是因为他们愚。孔子的这个观点,是兄弟从《论语》中总结出来的,至于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圣人之本意是否如此,我不敢保证。

      在“不可解之半部《论语》”一节,兄弟曾分析过:人有智愚之别,对于愚者,《论语》便有不可解之处。而且,孔子所谓的智和愚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智和愚,这一点很关键,有必要在此重申一下。

      0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70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就智愚与否,人分为三等:上智之人,中人,下愚之人。但孔子所谓的智和愚,不是我们所说的聪明和笨,不是今天所谓的智商。这与能否学会一门技术手艺也没有关系,并不是说一个人种田种的好,一个木工手艺绝,便是智 。而一个人不会种田,学不会木匠活便是愚。若真是这样,孔子也说过他不如老农,不如老圃,难道孔子就是下愚之人吗?这也与智商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的智障人士除外),并不是说一个人智商指数超过180,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便是智,而一个人只会加减乘除便是愚。

      而且,严格来说,数学等学科不过是技术,是工具而已。他所谓的智愚乃是指道德学问,乃是指能否明道行道而言,一个人能一心向学,明白个人修身之道,明白如何使天下有道,且能付诸实践,这样的人便是智,反之则为愚。

    比如阿甘,虽然从小到大受人欺负,什么事都学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但无论是感情还是友情,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很专一,心无旁骛,最后也获得了人生的成功。或许,像阿甘这样的人虽然智商指数低了一些,孔子反倒会称他为上智之人。反过来,即使你智商很高,能考上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却不知“道”、不行“道”,孔子也会将你定为下愚之人。比如,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不成而刀砍双亲的大学生,就是孔子口中那不移的下愚之人。

      160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知之”和“学之”的“之”是指什么呢?概括言之,便是道,是个人之道,天下邦国之道。具体地说,也包括礼。“生而知之者”,即是不学便可知“道”的人,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字儿不识一个,却能悟道,继承五祖衣钵,他就属于这种人。“学而知之者”便是主动好学之人,而“困而学之”,便是四处碰壁,心有惑而不得解之后,才要去学道。

      诚然,任何阶级之中都有不移的上智与下愚之人。如果你的父母为民,但你为上智之人,天生就能明道行道,“脱民为人”便很容易。当然了,孔子“与命与仁”,子夏也说“死生有命,宝贵在天”,虽为上智之人的你却最终未能“脱民为人”,就只能认命了。如果你的父母为民,而你却是下愚之人,毫无明道行道的可能性,那对不起,除非走狗屎运,否则这辈子只能为民了。

      【民这一阶级中亦不乏君子】

      当然了,上智与下愚之人少之又少,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作为一个中人,只要你一心向学,仍可明道、行道,仍可脱民为人。如果你的父母为民,你又是一个中人,你若能“困而学之”,即四处碰壁之后能学道行道,那你就会“脱民为人”。若是你“困而不学”,那只能为民为下了。

      困而不学,这便是孔子认为的民之所以为民的原因!因为你不学,所以不能明道、不能行道,所以为下愚之人,下愚者必然只能劳力,不会劳心,所能只能治于人。看来,孔子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并非是在歧视民这一阶层,不是说只要是民就一定是智商有问题的愚昧无知之人。而是因为绝大多数民“困而不学”,因此才为愚为下。而凡事皆有例外,孔子也说过过犹不及,他也不认为民这一阶层中,所有人都是愚人。

      050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孔子弟子,姓宓(音密)名不齐,鲁人,少孔子四十九岁。

      若人,有的说法是“若人”即是“若此人”,将“若”解释为“如”,不过这种解释总觉得有些别扭。有人认为“若”是代词,“若人”便是此人、这个人,这样解释文意就比较通顺了。有一次孔子夸赞南宫适时也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相当于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崇尚德行啊!正常语序“若人”应放在前面,而将“君子哉”和“尚德哉”放在前面是为了表示强调。

      斯,前一个“斯”为连词,相当于则、那么。后一个斯为代词,此也,代指子贱。孔子称赞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谁说鲁国没有君子?若鲁国没有君子,那怎么会有子贱这样的人呢?

      子贱,从这个人的字我们就能看出,他是个微贱之人,属于民这一阶层。而孔子称赞他是个君子,这说明民这一阶层之中并非都是下愚之人,总有一些例外。

    阅读 1赞 投诉

    写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0、洋人的民主有那么美好吗:孔子否定民主的可能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iv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