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每周500字
《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一章

《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一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6-10-19 08:47 被阅读151次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上等的士听到了道,就会勤勉的践行它。中等的士听到了道,道时而存在时而消亡。下等的士听到了道就会对道大加嘲讽。不被嘲笑,道就不足以称作为道了。所以,古人流传下来的话语是这样说的。光明的道好像幽暗;前进的道好像倒退;平坦的道看上去崎岖。上等的品德好像峡谷;极致的白色看上去污浊。广袤的德行看上去不足。刚健的品德,看上去怠惰。质朴纯真,看上去混浊。大的方形体没有棱角。大的器皿,很晚才会形成。大的音量,没有声音。大的物体没有形状。道是看不见的,也是无法命名的。只有道,善于给予并成就万物。

    道是同样的道,而“上中下”三士闻道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上士闻道,会勤勉的将其付诸实践;中士闻道,道在其心中时而存在、时而消亡。下士闻道,则会对道大笑而讥讽之。不变的是道,有差异的是人内心的修为。因此,老子又说,(道)不被讥讽嘲笑,那么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暗藏的意思即为,世间的大多数人是不具慧心的下士。道之智慧高深玄妙待其领悟仍需漫漫长路。反观自身,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在面对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人和事时,第一反应是认为所面对的人和事一定出了什么问题,而很少想过是否是由于自己的无知。或者说,我们明知原因在己,却碍于虚荣不愿承认。于是便用对其讥讽嘲笑来说服自己和他人是“他们”出了问题。看似聪明的做法,实则却是莫大的愚蠢。道理很简单,人生本就应是一个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而这过程必然是通过持续将外界的未知之物转化为内化的已知之物才得以进行。对不明不白之事,若采取盲目排斥的态度,岂非自己扼杀了自己求索修行之路么?无疑,自行切断外界的知识来源,自身成长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又能从何而来?固步自封,甘做井底之蛙。这样的做法不称之为愚蠢又能称之为什么呢?

    纵然我们的会悟能力、对道的理解程度处于“下士”的阶段,但对道的求索精神与态度却是应时刻向“上士”努力的。正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也”两千年后的今天,经历了千年文化积淀滋养后的我们,面对《道德经》、面对道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我不敢妄言。但若老子在世,起码不应再让他老人家发出“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无奈感慨了吧。

    关于人们对道的感觉和体悟,老子在后面的语句中又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光明的道看似昏暗;前进的道看似后退;平坦的道看似崎岖;高尚的品德看似峡谷;至纯的洁白看似污垢;广博的品德看似不足;刚健的品德看似怠惰;质朴纯真看似混浊;大的方体,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反而最后完成;大的声音反而寂静无声;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老子不惜笔墨的描述,实则想告诉世人的就四个字: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隐、之无名是其玄妙高深的体现,也是勉励修道之人孜孜不倦努力求索的有力说服。“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善于施舍并成就万物。道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与智慧,原因即在于它并不像其他的事物一样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们对道要怀有一颗感恩与敬佩之心,用心领之悟之。以下士之能力、上士之态度尽己所能去仰望、感悟之。用道的养分来不断滋养自己,则会开出生命中与众不同的绚烂花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四十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txuttx.html